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减免税两年财政少收3万亿 民生投入今年还会加大

2015年01月05日 11: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面对经济下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继续发力。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表示,2015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强化风险防控。他强调,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确保重点领域特别是民生支出。

  减免税两年少收3万亿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整的一种重要手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从2009年开始一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政府通过减税、扩大赤字等方式助力经济;另一方面,财政收入近几年从过去的高速增长滑向中低速。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我国财政收入实现1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今年预算安排是全年财政收入实现13.9万亿元,同比增长8%。相比往年经济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20%的态势而言,这一增速已放缓很多。

  另有统计显示,2010年和2011年全国因减免税减少财政收入1.63万亿元和1.51万亿元,两年间财政收入减少超3万亿元。

  当前财政收入的新常态被概括为“收入中低速增长,支出刚性增长,对财政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3个特征。楼继伟表示,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要克服速度情结,实事求是地看待收入增速变化,防止竭泽而渔,坚决防止和纠正财政“空转”行为,促进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健康发展;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要科学界定财政作用边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主动花钱买机制,创新投入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政策可持续。

  财政调控力促经济稳增

  经济低迷时,政府一般会采用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给企业减税减费、扩大财政赤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2014年积极财政政策密集出台,比如多次出台清理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府性基金,针对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促进出口、鼓励就业创业等税费优惠政策等。目前来看,财政调控成效明显。财政部指出,在支持扩大投资需求,保障重点项目资金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继续实施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推动外贸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通过财政政策的精准调控优势,较好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进入2015年,经济发展需要更加有力的积极财政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预测,2015年中国预计经济增长7.0%左右。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2015年需要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

  该《报告》建议,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同时,在促进经济向“目标新常态”转型方面,要做到优化收入和支出结构。在收入方面,包括清费立税,扩大政府收入的常规性;调整税制结构,增加直接税比重。在财政支出面上,做到财政统筹、稳定规模与调整结构并重;稳定税负、定向减税和调整支出结构,向科技创新和民生领域倾斜。

  明年着力点在转方式

  楼继伟提出,2015年积极财政政策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正确把握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加强政策预调微调,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在部署2015年财政工作重点时,楼继伟强调首要就是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各项措施。他还强调,要确保重点领域特别是民生支出。

  据了解,2015年,财政部要完善的各项改革任务包括简政放权、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预决算公开范围扩大、推进中期财政规划、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加强地方债管理。另外在税制改革方面,继续推动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等改革。此外,财政部还会加快制定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办法。深入研究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扎实做好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国企国资改革等其他重要改革工作。

  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积极财政政策包括以营改增为重点的减税会扩围到全行业;清理取消部分行政性事业收费仍会继续;针对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可能会继续出台。有专家指出,财政支出将继续用在民生、经济发展薄弱和重点领域上,投资主要在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