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从GDP7.4%看经济运行“不容易”

2015年01月21日 08:5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在所有的“不容易”中,最突出的“不容易”很可能是财政。去年财政增8.3%,今年随着结构调整尤其是压缩过剩产能做减法,以及“财政提款机”房地产业高峰已结束,财政增幅有可能继续下行,部分资源型省份的财政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去年GDP同比增幅7.4%——国家统计局昨天上午公布了衡量去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量最重的统计数据。

  各界对去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评价不一。官方的评价是:去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也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加了一句“总之2014年非常不容易”。

  马建堂的一句“非常不容易”道出了去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实情。鉴于去年中国经济的三大传统动力依然是投资、外贸和消费,我们不妨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辨析和体味去年中国经济呈现怎样的“非常不容易”?

  投资倚重基础设施 新兴产业面临饥渴

  先看投资。去年投资同比增长15.7%,单看总量,该数据虽说比过去几年的均值要低一截,但总体上还算拿得出手。看投资的属性分布,国有投资增长15.7%,民间投资增长18.1%(总占比已达64.1%),可见向民间资本开放投资领域的系列改革措施已部分见效。再看投资分布,一产投资增幅33.9%,二产投资增幅13.2%,三产投资增幅16.8%,说明投资的总体投向与中央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基本吻合。

  然而,在投资增幅尚说得过去的同时,我们还要看投资的具体投向。从公布的各行业产业去年实际投资增幅看,假如没有去年基础设施投资的一再加码(譬如,仅铁路投资一项,去年全年就比年初计划追加了四次),去年全年投资增速的实际跌幅就会大出许多。

  人们乐见事关夯实发展基础和民生改善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大幅增长,但老实说,即便继续维持这样的大强度增长,许多项目对中西部民生改善而言,依然属于“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问题在于,投资的增幅也有一个在各行业内部的平衡问题,许多投资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如果把握好投资节奏,利用节奏的空隙期把前期论证和设计做得更为充分和优化,建成后的费效比一定会更高。

  若对去年高铁、货铁、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一再加码的现状稍作深探,不难发现,其中多少带有避免宏观经济失速过大的功利性考虑。如此情形,犹如一定程度的“寅吃卯粮”,虽说此举属于避免市场信心更大流失而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但由此伴生的副作用亦不能忽视——至少,它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和减弱了同样面临资本饥渴的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和强度,并产生新的行业间的结构性投资失衡。

  由靠量取胜到靠质增效 外贸转型很难一步到位

  其次看外贸。昨天的发布会后,多位在央媒亮相点评的专家力挺去年的对外贸易数据。去年进出口同比增幅只有2.3%,已连续第三年未能完成年初确定目标。尽管去年的数据更为难堪,但换个角度亦比前年更显“好看”。其中道理,就在于去年国际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橡胶、棉花、大豆等中国需求最大的基础原材料和大宗农副产品价格普遍大跌。如果把这层因素考虑进来,中国去年的进口呈现为实物进口数量大增而价格大跌。此外,由于全球经济依然疲软,去年出口商品价格也在一路走低。

  故而,若把上述两大因素考虑进来,若改用2012年的价格重作计算,商务部专家称“剔除跌价因素后去年外贸实际增幅至少达到8%”,这一结论是可以成立的。问题在于,当下中国外贸面临的突出困惑是,中国外贸由靠量取胜到靠质增效的转型很难一步到位。由此判断,外贸在未来数年很难再作为拉动经济增幅的“第一动力”,外贸连年失速状态至少还得持续若干年。

  网络购物“消费泡沫” 居民收入增速迟缓

  再看消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是8%。城乡居民同口径消费增幅是10.1%。就事论事看,去年的实际消费增速大于收入增速2.1个百分点。问题在于消费增速大于收入增速的消费增长,往往后劲不足。它只能说明,目前的消费增速中,隐含着一定程度的以体验网络购物快感和便捷感带来的“非实际需求消费”的泡沫。这个判断,可从去年网络销售增幅49.7%的“超常增速”中得到某种验证。然而,由于若干年内,无论是淘汰落后产能和压缩剩余产能,还是囿于诸多新产业在初级发展阶段产出率不高之现状,都对部分从业者的收入增长带来客观的“被压制”状态。如是,对于全社会而言,意味着收入递增和递减的双重因素同时存在,意味着未来数年居民收入增速不大可能出现较乐观的“放量”。若承认这一现状和趋势,又意味着未来数年,消费这驾马车的动力也很难有进一步的提升。

  令人忧中有喜的是就业。去年初确定的全年新增就业数量是1000万人,实际新增就业数量达到1380万人。这一可喜局面已经持续3年。一方面经济增速在下滑,另一方面就业状况不断趋好,这中间的奥妙首先缘于结构调整开始收效。一般而论,制造业每增1个百分点,能新增就业80-100万人;服务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新增就业120-140万人。去年服务业占全部GDP的比重新增1.3个百分点(总占比达到48.2%),无疑为就业数据的光鲜靓丽提供了实际支撑。倘若今年及“十三五”前期能继续加快结构调整,就业及就业结构有望进一步改善。

  深化改革、结构调整 咬紧牙关砥砺前行

  经济下滑,人们出于本能,往往要求央行放松银根。然而,中央则决定今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如此悖论令人费解。实际情形是,去年货币投放增幅大于7.3%的GDP增幅。这说明,眼下的市场总体上不缺钱,只不过同时存在“申贷难”、“借贷贵”和“放贷难”三种情形之交织。放贷难是好项目少,借贷贵在于新兴产业可抵押物少,申贷难则缘于实体经济大部分行业皆面临产业过剩导致银行十分谨慎。因此,简单放松银根很难解开上述“两难一贵”之扣。

  需要另提一笔的是,去年GDP7.4%的实际增幅中,政府简政放权的一系列举措,亦是改善经济运行外环境、正面促推“稳增长”的积极因素。问题在于从“放权”到“搞活”有一个自然滞后期。今年当继续在“存量”和“增量”两个层面对简政放权施以更大力度。

  马建堂局长把去年之所以“非常不容易”解释为,中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处于换挡、结构调整处于阵痛、以往刺激政策带来的副作用有待消化”之“三个叠加”造成的困境,大而化之地看,这无疑是实情。基于以上所作更具体的分析,尤其从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理还乱的现状出发,从2013年初起,我们对走出“三个叠加”周期所需时期的估计显然就过于乐观。现在回头看,不光今年的经济运行“依然不容易”,可能整个“十三五”中期之前,我们都将面临这样的“不容易”。在所有的“不容易”中,最突出的“不容易”很可能是财政。去年财政增8.3%,今年随着结构调整尤其是压缩过剩产能做减法,以及“财政提款机”房地产业高峰已结束,财政增幅有可能继续下行,部分资源型省份的财政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怎么办?中央早有口径,市场与社会亦有共识。笔者想说的是,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只能继续咬紧牙关砥砺前行。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