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市科委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让资本为智力打工

2015年03月10日 09:2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2014年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

  资料图片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促进科技与资本相结合,对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北京市科委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积极引导金融资本为科技创新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体制机制,多措并举促进金融与科技结合

  为引导、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助推创新创业,北京市科委大胆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推动资本为智力打工的工作模式。

  (一)实施“风险备偿金”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2010年开始,市科委与人民银行营管部、北京银监局联合实施“风险备偿金”政策,建立了“首都科技信贷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多方协同组织体系的构建和风险备偿资金池的建设,引导银行、担保公司等科技信贷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四年多来,效果不断显现:一是科技信贷的组织体系方面,形成了多个主管部门共同推进科技金融政策创新、信息数据共享、联合举办业务培训的工作格局。二是政策导向和工作机制方面,“风险备偿金”政策从以前比较普遍的支持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为出发点,变为以增强金融机构对企业创新创业投入的信心为导向,从而调动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三是科技金融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的工作主动性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环境不断优化。2014年,北京市中资银行高技术产业贷款余额2669.5亿元,同比增长60.9%,累计发放贷款3730.5亿元,同比增长76%。

  在2010年起实施的“生物医药企业金融激励试点”中,北京市科委每年设立2000万元风险补贴专项资金,根据贷款额度和贷款性质,对参加试点的商业银行、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贴,以提高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同时,对参与试点的小微企业给予适当的直接奖励。此举调动了20家商业金融机构服务260家生物医药企业,贷款额从2009年的不足1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7.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近200亿元。

  (二)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方式,引导创业(天使)投资共同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展。

  北京市科委创新财政科技资金立项筛选机制,与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机构加强合作,通过股权债权、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融资,打造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投资机构”的支持模式。

  通过创新资金的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不断流向创新风险性高、发展性好、资金需求强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形成了企业自筹、银行信贷、机构投资等多条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的融资瓶颈。截至目前,通过创新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投资金额超过120亿元,实现资金放大比例近1:12。

  (三)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畅通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渠道。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大原因是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北京市科委依托多年来积累的企业科技研发、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信息,搭建了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集科技金融服务机构、金融产品、企业融资需求一体化的线上线下工作流转体系。去年4月,北京市科委梳理内部18个信息系统800余万条数据信息,搭建“首都科技大数据平台”,率先向社会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放了科技数据资源。金融机构利用这些数据资源量身定制面向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方案,投资效率显著提升。

  (四)组建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载体,探索和推广“前孵化”综合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北京市科委在引导社会资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以民营资金为主的面向服务生物医药企业的“崇德生物创投基金”,与航天科工共同发起成立“航天科工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创投基金”。同时,为深入落实新时期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部署、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新型模式,按照市领导关于“推动国内外具有重大价值、技术尚处于应用探索研究或预先研究‘死亡谷’阶段的重大科技转化项目在京落地”的指示要求,市科委积极推动北京首都科技发展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发展集团”)组建运营,打造建设从“原始创新”“知识产权”到成果应用的中国第一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前孵化”新型服务平台。以此为抓手,发挥财政资金对银行信贷、产业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形成从“人才、技术”到“科技型企业”成长发展的专业化、职业化培育链条。科技发展集团与北京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中科院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合作方深度合作,逐渐探索出科技成果基金托管、项目公司孵化、知识产权孵化、产业资本并购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金融资本的强劲注入,显著激发了北京的科技创新活力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近年来,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新宠。2014年,北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664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占本市投资案例总数的76.2%;投资金额697.90亿元人民币,占本市股权投资总金额的40.3%,在全国占比分别为35.0%、45.1%。

  目前,北京的投资机构日趋专业化、细分化,资本日益成为高新技术的“选择器”和“放大器”,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资本与创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结合不断迸发新活力。

  近年来北京地区涌现出许多“孵化+创投”的新型创业孵化机构。中关村创业大街吸引车库咖啡、联想之星等22家创业服务机构入驻;街区入孵的400多个在孵创业团队中,获得融资的团队超过150个,平均融资额500万元。创客空间、创客总部、硬创帮等一批创客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创客发展活跃。创业投资与孵化服务紧密结合,除了融资,还提供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服务,创业成功率明显提高。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作为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有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局面的形成。北京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发展“众创空间”的战略部署,以“众创空间”建设为重心创新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让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和充分融合。

  去年以来,北大、清华、中科院等纷纷与社会资本合资设立成果转化基金,使社会资本与创新源头的对接渠道越来越畅通,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明显加快。

  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已成为全国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地区。目前北京地区活跃的创业投资机构超600家,居全国首位。2014年,北京地区共发生629起投资,同比增长69.1%,涉及投资金额413.46亿元,同比增长296.9%,分别占全国的32.8%和40.0%。

  加大创新力度,让金融资本更好助力科技创新

  实践证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是激发创新活力、实现创新驱动的有效途径。今后,北京市科委将重点在以下三方面继续探索,更好发挥金融资本的助推器作用。

  (一)加强政策体系建设,营造资本为智力打工的政策环境。

  一是结合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要求,总结梳理现有科技金融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提出新形势下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的具体方案,完善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政策体系。二是会同北京市金融局等部门研究制定《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形成合力推动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全国科技金融体系的形成。

  (二)深化科技资金使用改革,集中各方力量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探索建立主要由市场发现、评价、培育技术创新项目的机制,在部分科技项目立项及实施过程中,引入创业投资、产业联盟等市场化主体共同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支持重点,共同筛选并培育项目,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对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建立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通过市场主导、部市联动,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培养更多投资于早期的、专业化、长期化的投资队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三是发挥北京科技发展集团资源集聚作用,借鉴硅谷银行成熟模式,加强与风险机构的优势互补及长期合作,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的融资制度,建立起与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集中各类资金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三)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探索发挥市场作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支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发展,用市场化方式、互联网思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让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发展。二是支持搭建创新创业及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的溢出效应,促进中小企业与社会资本、市场资源充分对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培养一批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人才及机构,推进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引导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点对点配套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