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碳交易七雄争霸 弱者将被“消灭”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6月08日 09:09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

  中国碳市场的建设速度超乎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料。2012年以前,三家交易平台处于摇旗呐喊、唤醒市场阶段;2013年-2015年,七家交易平台蓄积自身实力;2016年以后,七家交易平台中,弱者将被“消灭”。

  目前,七家交易平台均已将成为“国家级”平台确立为最高目标。未来谁能够实现这一最高目标,取决于谁能在内部制度建设、市场运行规模等方面拔得头筹。

  一则小消息,揭开数千亿规模市场霸主之争的残酷。

  “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步伐正在加速,有望年内落地。”在全国七大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两周年之际,这则消息自然引出一个话题:今日碳市场七雄,谁能脱颖而出?

  业内人士对全国统一碳市场后各交易平台的命运多有猜测:或取而代之,另外建立一个全国性交易所;或从现有的7家中直接指定1-2家国家级交易所;或让7家交易机构自由竞争,采取优胜劣汰方式进行遴选。

  无论哪种方式,7家交易平台将会展开激烈争斗。

  七雄登场

  最早成立的3家交易所业务范围相对较广,较晚成立的广东、湖北和重庆三地交易所,甚至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主营业务基本围绕碳交易,包括相关的咨询、培训、投融资等衍生服务

  碳排放权交易是“排污权交易”下属的一个分类,简单理解,排污权交易即污染者之间相互买卖污染权。美国国家环保局首先将此种交易运用于大气、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相继实施。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为落实“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早在2008年,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各自的碳交易平台,3家交易平台最初希望成为中国CDM信息和项目的核心交易平台。2010年,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成立,另外3家交易平台(粤鄂渝)均是在2011年底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成立,且均取名“碳排放权”。2014年6月,7个试点中最后一家重庆碳排放交易所开业。首批行业企业将由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5个传统制造业和航空服务业,年排放量大于2.6万吨的企业构成,碳市场排放量可能涉及30亿吨至40亿吨。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决定表明,中国政府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为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韩融、何陈棋分析。

  排污权交易的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每个份额为一份排污权。政府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权买入或卖出。不过目前,中国的污染排放额度,以免费发放为主,拍卖、招标等机制正在逐步建立。

  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具体解释和规定了配额管理、排放交易、核查与配额清缴、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几个部分。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划,中国将在2016年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的全国统一市场,预期2019年以后,碳交易市场将承担温室气体减排最核心的作用。

  据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介绍,全国碳市场建设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其中,2014年至2016年为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是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检验标准,使所有工作均按照施工图推进。2016年至2019年是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阶段,这一阶段将全面启动涉及所有碳市场要素的工作,检验碳市场这个“机器”的运转情况,但不会让“机器”达到最大运行速度。2019年以后,将启动碳市场的“高速运转模式”,使碳市场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最核心的作用。

  “未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最核心作用。”国家发改委表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碳排放许可的期货市场价值,将达到600亿-4000亿元,现货市场将达到10亿-80亿元。

  两年摸索

  从2013年6月试点开始至2015年3月31日,7个试点省市累计成交量约200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近13亿元,但是有些交易所交易不太活跃

  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此前表示,7省市的碳交易试点都明确了交易范围,设定了控制碳排放的目标,建立了碳排放的核查体系,也建立了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平台。碳交易的初衷是迫使企业减少碳排放,那么试验两年来,碳排放实际减少碳排放的情况如何?试点的哪些实际案例经验,将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规则?

  《国际金融报》记者尝试统计各试点省市的减排效果,却发现这些信息并不公开,只有获得密码的单位才能登陆。《国际金融报》记者又向多位碳金融的专家询问碳交易后的减排效果,对方均表示尚无统计信息。

  一些省市公布了一部分减排结果。“(广东)控排企业2014年总体碳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约1.5%,4个控排行业(电力、水泥、钢铁、石化)中有约60%的企业的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南方网引用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称。

  目前碳交易试点的成果,讨论最多的是其交易量。据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介绍,从2013年6月试点开始至2015年3月31日,7个试点省市累计成交量约200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近13亿元。《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短短3个月就猛涨了2.5倍成交额,因为据《东方早报》报道,截至2014年12月8日,全国7个碳交易所的累计成交量为1460万吨,累计成交额为5.4亿元。

  “如果交易太过活跃,表示各家企业额度可能都太少,都要抢,或者都太多,都要抢着卖,如果交易太过冷淡,又表明企业可能都不够用,不愿卖,或者都用不完,不愿意买。” 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担任能源与气候变化顾问的杨富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

  广东交易市场季节性猛涨现象尤其明显。随着6月份履约期的临近,不少企业和投资机构也开始忙着从二级市场“抢碳”。据南方网援引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消息,在本履约年度,广东碳交易二级市场2014年8-10月配额的月平均成交量为4.3万吨,月平均成交额200万元,而到了履约期邻近的2015年2-4月,配额月平均成交量急剧增至12.6万吨,月平均成交额攀至259万元,增幅分别达到了193%和29%,另外由于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即俗称的CCER)交易系统的上线,2015年2-4月CCER共成交20.5万吨,成交金额逾29万元。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