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两融规模应当设置“天花板”

2015年06月08日 11:2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券商开展两融业务,因为有保证金的“保驾护航”,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而风险却由参与两融业务的投资者承担。而且,如果引发系统性风险,整个市场都被迫需要为之买单,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5月29日申万宏源发布公告称,将中国平安调出融资标的证券范围,这也是融资融券业务推出以来,首次出现证券公司将单一个股暂停融资买入。6月1日,兴业证券也开始暂停中信证券与中国平安两只标的股票的融资买入。

  中国平安被调出融资标的,主要是由于申万宏源的融资额度已超公司净资本的限制,也是出于风险方面的考虑。实际上,随着两融规模特别是融资余额的规模突破2万亿大关,多家券商对于防范风险更加重视,降低杠杆成为诸多券商的选择。如为防控两融账户个股持有风险爆发,南京证券于5月26日明确对信用账户单一证券集中实施控制的两融风控新办法。而降杠杆采用最多的则是上调两融业务标的证券的融资保证金比例,如广发证券将两融业务标的证券的融资保证金比例由0.7%上调至0.75%,并对两融业务可充抵保证金证券折算率进行了全面调整。

  因为有了两融业务的实施,特别是融资规模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此轮牛市行情与2007年的那一轮牛市显然不同。至少,在上一轮牛市中,没有融资资金在其中兴风作浪。目前牛市正处于进行时,投资者只感受到融资业务对于股市的助涨作用,一旦牛市结束,如果高达2万亿的融资资金夺路而逃,那么市场就有可能产生“多杀多”的踩踏事故,继而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若此,则不仅只是牛市结束的问题,还有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对于两融业务特别是融资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投资者必须保持高度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券商为了自身利益考虑而不惜“拼命骑马”。其两融余额与净资本的比值达到或超过4倍的比比皆是。如广发证券为4倍,华泰证券为5.42倍,华福证券则高达5.99倍。尽管“两融余额不得超过券商净资本4倍”为证金公司总经理聂庆平的建议,并非监管部门的约法三章,但毫无疑问,该比值越大,意味着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越大,也意味着放大了整个市场的风险。

  另一方面,为了从两融业务中分食到更大的蛋糕,各券商亦使尽浑身解数补充资本规模,或债务融资,或股权融资。今年以来,共有55家券商进行了债务融资共募资4031亿元。而随着资本金的逐步到位,部分券商也相继调高融资融券业务的总额度。

  券商开展两融业务,因为有保证金的“保驾护航”,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而风险却由参与两融业务的投资者承担。而且,如果引发系统性风险,整个市场都被迫需要为之买单,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笔者以为,鉴于两融业务规模持续放大,导致巨额融资资金犹如高悬于市场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要做好两融业务的风险防范,应该在两融规模上做文章,笔者为此建议建立两融规模的“天花板”制度,可明确规定券商的两融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其净资本的4倍。

  其实,在两融业务中并非没有“天花板”。如上交所发布的《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第四十九条就规定,单只股票的融资监控指标达到25%时将暂停融资买入,而当该股票的融资监控指标降低至20%以下时才会放行。此规定不仅能防止相关个股遭到融资资金的爆炒,也能防范其中的风险,实乃“一箭双雕”。因此,对于券商两融业务的规模,建立“天花板”制度不仅可行,而且非常有必要。  □曹中铭(财经评论人)

【编辑:陈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