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官员: 央行正牵头组建互联网金融协会

2015年07月23日 11:02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2015年7月2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互联网金融国家战略暨《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度解读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刘向民讲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起草过程和参与起草的亲身感受,指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需要把握好“四个关键”。

  《指导意见》起草历时一年多 得到中央高度重视

  刘向民指出,互联网金融近两年在中国取得爆发式发展,推动了整个金融行业的深刻变革,党中央、国务院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在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3年便开始进行相关部署。《指导意见》从起草到出台历时一年多。

  2013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由人民银行牵头和相关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和发展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2014年初,国务院听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课题报告,并明确由人民银行牵头起草指导意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2015年7月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

  刘向民说:“指导意见制作出台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作用和国家对其战略意义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从一开始就是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交汇点上,放在整个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中,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大背景下统筹谋划。有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领导,我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充满信心。”

  《指导意见》兼顾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 起草时曾多次征求各方意见

  刘向民表示,《指导意见》起草过程中经过了充分的研究论证,多次征求了各方意见,“许多业界人士、学者对《指导意见》的出台起到了直接积极的作用,应该说《指导意见》凝聚了各界智慧,从发布以来我们看到的国内外反应来看,整体反响是积极的正面的”。

  “《指导意见》兼顾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明确了政策导向、监管原则和职责分工,有利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促进金融包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刘向民说。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需把握“四个关键”

  在谈及起草《指导意见》的体会时,刘向民指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需要把握以下“四个关键”:

  一是互联网金融各项业务要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开展,满足相关准入资质和要求,并按照业务实质分类监管,现有规则不完善、不适用或存在监管空白的,要及时完善填补空白,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为创新留有余地,兼顾鼓励创新和完善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更好的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是要维护公平竞争和良好的市场秩序。金融行业是特殊行业,金融稳定关系国计民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从业机构不应采取承诺收益、补贴等不正当方式进行竞争,也不能不顾金融风险外溢性,以高风险方式来争夺市场,对金融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要鼓励符合实体经济需要的互联网金融创新,防止一些创新脱实向虚,变相抬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特别要防止监管套利行为。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普惠性和包容性,在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要符合这样的根本目的和方向。

  四是要做好投资者教育,明确风险自担的原则,不制造道德风险。也就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不管是P2P也好,众筹也好,投资人参与其中,则风险自担,政府不兜底。

  央行正牵头组建互联网金融协会 形成行业自律

  最后,刘向民说:“互联网金融发展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看落实情况”。他介绍,下一步,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各部门还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配套的办法和规则,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加快组建互联网金融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构建市场决定、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共同形成的良性共治格局。加强监管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对相关政策措施效果将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估,及时加以完善。

  》》背景链接

  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工信部、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首次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界定,并明确了监管职能部门的分工,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基本法”。(记者马文静)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