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丝路旅游热持续升温 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待平衡

2015年08月15日 17: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兰州8月15日电 (记者 冯志军)今年入夏以来,在丝绸之路旅游热的带动下,以甘肃为代表的丝绸之路沿线省区旅游热持续升温。面对渐成“新常态”的庞大游客量,长期以来处于不温不火境地的一些景区欢呼雀跃,而一些颇具名气的文化遗产地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今年7月以来,单日1.2万的游客量已成为天水麦积山石窟‘新常态’,这在以前是很罕见的。”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14日在敦煌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对这处去年新晋‘世遗’名录的文化遗产“非常担心”,而该省丝路沿线的一些重要文物景观今年游客量出现普遍增长。

  马玉萍说,过去麦积山石窟除国庆长假个别时间外,从未出现过单日游客逾万人的景象,但今年7月以来景区里人满为患的场面已成“家常便饭”。根据初步估算,这里每天最大的游客承载量也就五六千人,由于尚未实行预约参观制,很难对庞大客流进行控制,也不能将游客拒之门外。

  在马玉萍看来,山崖上的麦积山石窟保护现状“更为可怕”,它的参观环境和条件比莫高窟还要严峻。眼下除加紧推进景区路线设计和完善参观模式外,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耐心劝返超过单日最高承载量的部分游客。

  在经历了几乎整个夏天的庞大客流冲击后,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13日迎来了超过1.7万人次的旅游“洪峰”。幸运的是,历时十余年调查探索出的预约参观新模式在实行近一年后日趋成熟,逾万名未预约的游客通过“应急票”参观到了临时开设的4个特大洞窟。

  丝绸之路作为中国最早推出的旅游线路之一,长期以来处于不温不火的境地。但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加之麦积山石窟、玉门关遗址等丝路沿线多处文物点新晋世界遗产地,“名声大噪”的丝绸之路上游客激增,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也渐被外界所关注。

  记者梳理发现,以丝绸之路“枢纽城市”敦煌为例,当地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人数达346万人次,同比增长38%。旅游火爆的场面不仅是在莫高窟、鸣沙山等传统热点景区,而且蔓延至了阳关、玉门关和雅丹等往年游客稀少的西线旅游。

  不久前,西北五省区的50多家旅游局、景区和旅游企业在敦煌成立了“中国智慧旅游丝绸之路产业联盟”。敦煌市旅游局分析称,今年以来,以敦煌为代表的丝路沿线旅游城市普遍“升温”。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省旅游大环线旅游团队增势迅猛,丝路旅游已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热点线路。

  参加“2015敦煌论坛”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郝春文14日向中新网记者表示,丝路旅游热持续升温,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了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址的知名度,这不仅提升了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多看文化遗址和博物馆还能提升国民的‘境界’”。

  “但是文化遗产要平衡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不能把它当成‘摇钱树’。”郝春文指出,文物是不可能再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损坏,现在的任务是一方面发挥好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让它尽可能保存长久一点,让子孙后代能够看得到。(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