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企业争造“8·18理财节” 高收益成噱头

2015年08月19日 09:5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专家指出预期高收益率并不意味着高回报

  “8·18”本来是非常普通的一天,却因为“发一发”的谐音让多家企业都选择将这一天作为理财狂欢日。昨日,中国平安推出“2015财神节”,苏宁易购打响“8·18全民发烧节”,腾讯理财通也顺势推出了“8·18微信理财节”,创投企业打造“8·18天使融资节”,一时之间各家企业忙着借道互联网渠道“造节”,而这种“造节活动”也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潮流方向。

  有业内营销专家表示,互联网企业的这种创新思维值得推崇,也确实营造了很好的宣传氛围,比如平安尝试与滴滴、Uber、杜蕾斯等外部品牌展开联合营销,确实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有趣的购买体验,有助于各个行业在互联网+战略下的市场培育。“不过企业在打造这类活动的时候可以更结合消费者实际需求,盲目地宣传收益率并不能突出金融产品的实质,切勿将这类造节活动做成企业自己的狂欢节。”

  打包金融产品 造节宣传成噱头

  记者从中国平安了解到,本次活动由集团牵头,会集旗下23家专业公司,以平安金融旗舰店为平台依托,共推出40款专属产品,涵盖保险、银行、投资、互联网金融等各项业务。

  事实上,造节源于电商平台促销,从最开始的光棍节到现在的女神节、财神节、理财节,涵盖的商品从最初的生活必需品大促销到现在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打包线上金融产品。

  从前年的“双十一”开始,各类理财节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不少P2P平台搞起了促销活动,送积分、返现、抽奖等,还推出了各种高收益产品,以“年化11%”为宣传噱头。

  而高收益成了线上产品最突出的特点,记者发现活动推出的不少产品宣传的收益率均达到10%,甚至11%。理财专家指出,对于消费者来说,预期高收益率并不意味着高回报。

  上半年互联网保费规模超去年全年

  移动金融玩“理财节”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保险尤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发布数据显示, 2014年互联网保险业务收入为858.9亿元,比2011年提升了26倍,是成为拉动行业保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来看,在上半年的800多亿元的互联网保费中,互联网财产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63.2亿元,同比增长69%,占产险累计原保费收入的8.5%;互联网人身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52.8亿元,同比增长343.4%,高出2014年全年水平近百亿,保费规模首次超越互联网财产保险,占寿险公司累计保费收入的比例提升至3.5%。

  对于2014年的保费增长,中保协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热潮,理财型保险产品在第三方电商平台上的销售热度持续,同时互联网车险保费收入增速处在一个明显的上升通道中;二是保险公司对于互联网渠道的重视度大增,加大力度拓展互联网渠道。

  不过相关人士表示,对于互联网保险,仍然是险种发展不均衡,车险占据半壁江山;财险公司互联网保费收入主要通过官网实现,人身险公司以第三方平台销售为主;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提醒:

  勿被宣传迷惑双眼

  “以理财节的方式确实能够吸引不少消费者的兴趣,但是也容易让消费者更多地关注收益率而忽视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担忧,就保险业自身来说有其自身的运行特点,一般而言寿险公司的盈利期需要至少7年,而多数保险公司为了前期的盈利赚快钱,会更多的推广高收益率高现价产品,也就对资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面对琳琅满目的理财节和理财产品,切勿被迷惑了双眼,要记住宣传背后是金融产品的本质,在高收益的同时也意味着高风险,不应该被娱乐化的本身所蒙蔽,还是应该认真地看清楚产品说明书,了解金融产品的实质”。(记者 周慧)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