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际金融市场骤然“变暖” A股有望开门红

2015年10月08日 09:0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十一长假,当中国内地各个投资市场处于休市期间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气氛却悄悄发生了巨变,骤然“变暖”。

  由于美国近期公布的就业和贸易数据较差,美联储加息预期面临重重压力;另一方面,在中国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保持异常的强势。受以上两方面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投资者仿佛吃了定心丸,风险意识忽然大幅飙升,环球股市普涨,石油和黄金以及大宗商品大幅反弹,新兴市场货币快速飙升。

  在全球金融市场气氛“变暖”的情况下,投资者对于A股也信心大涨,花旗集团等国际机构公然开始叫“买”,预言A股未来几个季度涨幅有望超过30%。

  环球股市

  港股大涨8% 内银股走强

  今年我国十一长假期间,外围市场很给力。由于美联储加息频频受阻,全球股市连续上涨,其中,中国香港恒生指数在A股开市前夕,急升近700点,休市期间累计大涨8%。

  美联储加息预期让全球资本市场胆战心惊。不过,最新的数据却显示,美联储实际加息时间可能没有那么快。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9月新增非农业就业人口仅为14.2万人,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0.1万人。德国最新数据显示,8月季调后工业产出数据不及预期,为-1.2%,而前值0.7%,预期值0.2%。其他经济体都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也给美联储加息带来一定的压力。如澳大利亚联储最新发布的决议声明称,需要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维持现金利率不变是适宜的。日本央行也可能扩大刺激计划规模以支撑低迷的经济。

  因此,多数投资者认为,由于经济数据不佳等因素将使得美联储难以在短时间内加息,从而给全球股市以喘气的机会。截至昨日下午6时,全球主要股指在A股休假期间均出现反弹,其中,道琼斯指数累计上涨了3.10%,为10月开了好头。纳斯达克指数同期上涨2.77%。标准普尔指数在A股国庆休假期间也大幅上涨了3.12%。

  表现最为强劲的还是同A股关系最为密切的香港股市。10月7日,香港恒生指数上涨3.13%,报22515.76点。其中,国企指数涨4.66%;红筹指数涨4%。主板全日成交增至1086亿元,是9月9日以来首次重上千亿水平。个股中,蓝筹股普遍走强,中海油涨13.74%,中石油涨9.2%,中石化涨6.63%,中国平安涨3.85%。内地银行股也表现出众,中国银行涨4.64%,工商银行涨4.97%。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在外围股市普遍上涨的刺激下,A股10月份“开门红”的概率比较高。

  A股市场

  增量资金缺乏 投资者仍谨慎

  相对知根知底的国内券商等机构,国际投行对A股判断似乎更能引起市场的关注。这不,又有国际投行开始唱多A股了。

  据媒体报道,国际投行花旗集团最新发表了一份牛气冲天的研报。花旗分析师指出,在截至2016年底的未来5个季度中,全球范围内最值得看好的是亚洲股市,其中包括中国A股在内亚洲新兴市场有望上涨30%,而日本股市可能大涨31%。花旗分析师因此敦促投资者,应该鼓起勇气,将部分资金投入股市。

  伦敦对冲基金Algebris也宣称,是时候买入中国股票了。据报道,Algebris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大卫-塞拉认为,最近数周内,该基金已向中国股市投入了数千万美元,为2006年基金成立以来首次。资料显示,Algebris总部位于伦敦,旗下管理的股票及信贷对冲基金规模达22亿美元。

  不过,在今年以来的大幅调整中,不少国际投行都曾经发布唱多A股的报告,但至少目前A股尚未沿着预期的轨迹运行。根据媒体报道,在今年7月8日前后,高盛驻中国香港首席策略师刘劲津预计,随着政府的支持激发投资者信心以及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沪深300指数将会在随后的12个月里再度上涨27%。汇丰在今年7月上旬也将A股市场评级从减持上调至中性,将上证综指2015年底目标上调至4000点,将沪深300指数2015年底目标上调至4200点。

  有国内券商人士认为,国际投行模型分析的确较为成熟,但“在A股市场上,可以关注,但不可以全信,A股目前情绪化风险并未全部解除,在乐观中仍然要保持谨慎。”

  实际上,从近期成交量来看,投资者依然相当谨慎,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沪市成交量只有1566亿元,创下在2014年11月21日以来的新低。截至9月30日,沪市融资余额降至5651.08亿元,创下年内新低,而且是连续第六个交易日下降。因此,由于缺乏增量资金,A股想要出现持续的上涨反弹,难度较大。

  历史数据

  节后股市反弹概率接近七成

  数据显示,在过去16个国庆长假期间,虽然外围市场波动较大,但A股节后一周上涨的纪录接近70%。

  “A股国庆长假期间,好消息还是不少的,比如PMI数据有好转迹象,外围股市表现也还可以。最新的外汇储备数据也基本符合预期。最重要的是长假和季末因素暂时消失,预计市场资金利率会止涨,甚至回落。这些都对A股节后一段时间的表现有促进作用。”华泰联合证券市场分析人士对广州日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历史上,无论是五一小长假,还是国庆长假,抑或是春节,A股节后短时间内上涨的概率都比较大。如我国的十一国庆七天长假自1999年开始实施,至今一共有17次。而在过去16个长假结束后的一周时间里,上证综指有11次上涨,上涨概率为68.75%。其中,涨幅较大的为2007年国庆长假之后的一周内,上证指数涨幅为6.32%,2009年为4.76%。在5个下跌的年头里,2008年国庆后一周跌幅最大,达到12.78%。另外,在2001年和2002年国庆后的一周内,上证指数累计跌幅也超过3%。

  因此,有分析认为指出,假日效应对A股的正面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这也意味着,今年国庆长假结束后,虽然A股投资者整体依然谨慎,但短时间的反弹概率偏大。(记者张忠安)

  黄金市场

  金价反弹 “大妈”淡定

  中国十一长假期间,由于美国经济数据不佳,降低了美联储10月加息的可能性,美元受到打击,原油与黄金价格因此一路向上。国际黄金市场出现大资金多头买盘,再次涨至1150美元/盎司关口,国庆长假累计涨幅为29美元/盎司。

  “做多”机构开始增多

  美联储加息预期降低之后,国际市场入市“做多”的机构开始增多。在过去三个交易日中,国际金价已经连续两次上行突破。

  分析后市,基本面的主体部分是有利于价格反弹的:自从7~8月人民币波动加剧以来,美联储的加息“意志”就在不断被消磨之中,乃至近期的美国非农数据、8月贸易数据雪上加霜,2015年加息,似乎已到“崩溃”的边缘。强势美元的地位也遭遇了不小的撼动,该趋势有利于提升黄金的避险功能。而且,强势美元已经走了3年,水满则溢,即使加息之声再次响起,对于黄金市场的影响力也不会如2013~2014年那么明显,反而随着加息的临近会产生“利空出尽”的效果。

  但以上中线利好信息,并没有改变黄金价格的“熊市”基础:在全球经济不景气、非美货币集体贬值的背景下,美元仍可能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强势;美元强势,则黄金价格不太可能恢复牛市。而且,黄金还有较强的商品属性,全球经济不景气、供大于求,近期大宗商品的跌势明显未止,对于金价反弹形成了较大的压制。

  广东省黄金协会首席分析师朱志刚认为:金价与油价类似,未来半年内仍有多次大幅反弹机会,但究竟能反弹到哪里,仍要依靠国际金融市场的博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2015年内,金价突破1300美元的可能性较小。

  投资型需求起色不大

  由于金价反弹的力度不足、后市不确定,广州日报记者调查了本地市场,发现广东省内黄金交易中规中矩,基本没有出现往年同期市场上的火爆局面,2013年的“大妈抢金”局面更是没有重演。平价商场销售相对红火,高档商场交易相对冷清;黄金、铂金首饰交易量较大,黄金摆件、金条的交易量较小。

  由于黄金交易不算红火,长假7天时间,广州千足金均价基本在300元/克以下位置运行,比9月底价格仍有所下跌;不少商场还开展了各类买大送小、免加工费的促销活动。(记者井楠)

  原油市场

  国际油价猛涨一成

  中国十一长假期间,纽约交易所11月交割的原油期货价格累计上涨幅度高达10.4%,周三白天正在挑战50美元/桶大关;同期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67美元或5.4%,收于每桶51.92美元。

  由于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整体不佳,目前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10月加息可能性已经化为泡影;高盛甚至预期,美联储加息将不得不延迟到2016年甚至更晚。为此,美元受到重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以美元计价,因此受到提振,原油价格首当其冲。

  中线供求面的情况也有利于油价反弹。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9月份的原油产量较8月份减少120,000桶/日,并预计到明年8月份时原油产量还将继续下降。国际机构预期,0PEC、俄罗斯等产油国将慎重考虑未来减产的问题,欧佩克的秘书长AbdallaSalem甚至认为:随着全球石油投资减少导致供应量萎缩,原油期货价格必将反弹;他预计今年全球的石油与天然气项目投资将减少22.4%。  

  对于后市,深圳前海华川石油的谢春认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需求减少、油气供应整体充足的大背景下,未来半年时间里国际油价低位震荡的总体大市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区间在35~65美元/桶,油价突破82美元的可能性很低。但在减产预期、机构博弈过程中,油价会继续呈现宽幅震荡走势,其间将出现多次大幅反弹的走势。(记者井楠)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