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第118届广交会料“双降” 货币财政加码可期

2015年10月15日 11:1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在中国外贸遭遇“寒冬”的背景下,作为重要的外贸促进平台,15日开幕的第11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有望成为预判外贸走势的“风向标”。第118届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14日表示,预计本届广交会采购商到会人数和成交额将双双下降。分析人士表示,受外需疲软、内需不振影响,即将公布的三季度经济增速或难明显回暖,不过未来一段时间,为应对经济增长放缓,政府大概率将保持宽松货币政策并加大财政支出,虽然当前经济数据依然较为低迷,但宽松政策推动资金面持续回暖,并将推动投资水平出现边际改善,从而对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外贸下行压力大

  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下降7.9%,与年初确定的6%左右年增长目标相去甚远,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8%。第三季度出口同比下降5.6%,降幅较二季度进一步扩大,不过各月降幅逐渐收窄。徐兵认为,这表明当前中国外贸下行压力仍然非常大,外贸形势非常严峻复杂。

  事实上,这与世界经济不景气和贸易低迷密切相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日前均下调了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还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球出口值同比下降10.9%,较上半年继续回落0.3个百分点。徐兵坦言,在此情况下,本届广交会采购商到会情况很不乐观。他表示,办好本届广交会对2015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外贸的稳增长、保份额具有重要意义,将多管齐下加大招商力度,具体包括举办形式多样的贸易配对活动;紧贴“一带一路”建设,优先开展对沿线国家和欧盟地区的采购商邀请;通过全球知名搜索引擎实现重点地区精准招商等。

  徐兵认为,这些举措将对吸引采购商到会带来一定促进。不过总体预计,本届采购商到会人数或出现小幅下降,考虑到近期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不排除本届广交会成交额发生下降。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与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压力减缓将推动出口逐步企稳回升,但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并不强劲,对中国出口拉动作用有限,预计未来出口增速或将逐步恢复到3%左右的弱增长格局,不过出口回暖对经济企稳贡献有限,稳增长主要动力依然来自于内需。

  徐高认为,随着宽松政策持续加码,信贷投放和社会融资总量持续增长,实体经济资金面的改善将推动投资回升。虽然地方政府项目推进积极性有限可能削弱宽松政策效果,但资金面的持续宽松将带来投资边际改善,推动实体经济企稳。

  稳增长成效加速显现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已经公布和即将公布的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出三季度经济增长趋弱,预计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或将破“7”。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预计,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或为6.5%,低于二季度的7%。梁红认为,从需求来看,三季度投资和外需最为疲软,除了全球需求走弱之外,7月以来投资风险溢价的上升也可能导致投资增速下滑。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背景下,加大稳增长力度成为当务之急。梁红表示,政府或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并加大财政支出以应对经济增长放缓,预计年内央行还将对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次,幅度为25个基点,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每次50个基点。财政政策方面,投资力度可能会加强,以缓解经济增长进一步下行压力。同时梁红还表示,宽松措施或许能够缓冲经济增长的放缓势头,但迅速扭转经济下行趋势难度较大。从长远来看,需要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持续提高投资回报,有效激活私人部门的投资热情。

  最新发布的9月物价数据显示,通胀重回下行通道。在徐高看来,通胀压力的缓解,为货币政策宽松提供更大的空间,央行或将继续实施全面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引导金融体系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推动社会融资总量持续扩张,增加实体经济信用供给。

  “近期发改委出台文件继续放松企业债发行要求,推进企业债发行管理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预计稳增长政策还将持续加码。”徐高认为,虽然当前宏观经济依然较为低迷,但随着资金面回暖,投资出现边际改善,稳增长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如10月大型企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回暖即是重要佐证。□本报记者 倪铭娅

【编辑:陈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