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澳媒解惑中国GDP:中国经济仍有巨大增长潜力

2015年10月28日 09:35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外媒称,近几年,金融市场悲观评论的一个主题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这件事。最近,中国官方公布今年到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为6.9%,这给那些总在寻找悲观信息的人又提供了一次“老调重弹”的机会。这个数字达到了中国政府设定的“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却遭到了普遍质疑。

  据澳大利亚洛伊解读者网站10月26日刊文称,对此人们应该怎么看呢?要获得一个全面的看法,需要一个一个地解答下述具体问题。

  能相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么?

  从狭义上来讲,GDP数据注定是不可靠的。

  中国总是及时发布一些数据,而且总能达到政府设定的目标。先不管对中国这些数据的质疑。应该知道,即使在成熟的经济体里,一个国家的GDP数据也有猜测、估计、推断的成分在里面,还包括巧妙修饰的通货紧缩数据和不确定性调整。但只有中国在达到经济增长目标上面临压力。

  报道称,最近中国的增长数据引起不同寻常的怀疑,一些小道报道的理由是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和房地产不景气。但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实际生产的数据并不能体现中国从以钢铁和水泥生产为驱动的经济向以教育、学校、健康医疗、旅游等为主的服务型行业的转变。目前,服务业占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半多。而众所周知,很难计算服务业占GDP的比例。

  也许最好的办法是放下中国每季度公布的数据,只是认为中国像其他国家一样将经历一个增速暂时放慢的经济周期。应该把重点放在关注经济增长活力方面。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趋势比正常情况低很多么?

  报道称,中国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前经历了十年的两位数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是非同寻常的,但并非史无前例: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都曾有过这样的增速。它们都有着极高的储蓄率和大量投资。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经济体都从很低的GDP开始,这样它们的经济有巨大的潜力来增长。你不必开拓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仅需借鉴技术走在前面的富裕国家的经验就好。

  报道称,中国还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该国在农村有巨大的剩余劳动力,这些人可以转移到制造业和其他城市工作岗位上,这一转移过程就需要建造大量的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

  但两位数的飞速增长在哪个国家都不会持久,过去的例子也证明如此。中国经济在2008年至2009年出现拐点,而此刻正值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放缓被暂时遮掩了,因为中国采取了比任何国家都深远的刺激经济政策。这使中国经济在2010年和2011年又达到了两位数增速。但这是人为造成的,难以持久。

  因此,中国经济放缓应该是从2009年开始的。在城市里新建住宅已出现饱和迹象,农村劳动力供应也似乎并非永无止境。不景气的全球经济再也无法吸纳中国制造业的剩余产能。这就是为何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在2008年达到峰值(超过GDP的10%)后开始迅速下降的原因。

  7%的经济增速可持续么?

  报道认为,鉴于中国人均收入仅为美国的约1/7,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追赶”潜力。

  在供应方面,中国还有潜力让剩余农村劳动力找到更有效率的工作。企业的投资也并不缺乏。消除效率低下(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有利于GDP增长。

  在需求方面,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将让目前享受不到城市福利(住房、医疗和教育)的人有更大动力涌向城市。尽管目前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暂时饱和,但中国还需要建立大约200个新加坡面积大小的城市,包括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住宅。

  经济增速从两位数到7%的过渡会顺利么?

  报道称,这是最后一个问题。经济增长本身就是包括繁荣和衰退的过程。但是7%的经济增速并非一个很高的目标。在苏哈托统治的三十多年里,微观经济状况糟糕和政府治理较差的印度尼西亚经济的平均增速高达7%。中国的政府管理虽然并非十全十美,但相比之下还是好于印尼的,中国至少应该比印尼做得更好。

  最终,中国会走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的模式,经济增长不再依靠“制造业的追赶”。中国面临的更艰巨的任务是进行技术创新。中国还有很多年的时间来进行转型。

资料图:7月7日,东北特钢集团大连基地吊车在吊运生产下线的连铸大圆坯。

【编辑:陈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