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团-大众点评打通广告业务构建最大O2O广告平台

2016年01月14日 16: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1月14日电 今日,美团-大众点评宣布已经打通美团和大众点评双平台的广告业务,并发布升级版O2O移动广告产品——推广通。据悉,推广通原是大众点评的O2O广告产品,此次升级后,将打通美团-大众点评双平台,帮助商户触及全网6亿用户资源。美团-大众点评广告业务负责人表示,到今年年底,推广通计划将覆盖千城数十万家商户。

  新升级后的推广通基于美团-大众点评双平台的吃喝玩乐大数据,勾勒出6亿吃货玩咖的用户画像,并全程追踪用户从搜索、浏览到下单、支付等的消费行为,模拟并推测其需求,从而向用户推送精准的广告信息。通过推广通,本地商户不仅分享美团-大众点评这一国内吃喝玩乐第一入口的用户流量红利,而且能精准地对有明确消费动机的用户进行推广营销,以最少的广告投入成本触达最广大的目标消费者,获得最大、有效的收益。

  美团-大众点评打通广告业务,精准触达6亿用户

  据了解,推广通于2014年推出,并成为大众点评广告业务的核心产品之一。截至2015年底,使用推广通的商户覆盖餐饮、结婚、丽人、休闲娱乐、教育等超过十个行业。而在美团-大众点评战略合作,双方打通广告业务之后,推广通将打通美团-大众点评全网的用户资源和商户资源,至此,通过推广通,商户进行一次投放,不仅可以触达6亿用户,而且可以获得来自美团-大众点评两个平台的优质广告资源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业内人士分析,美团-大众点评的6亿用户基本覆盖了全国超过90%的网民,且都是带有明确的吃喝玩乐消费动机的用户。美团-大众点评作为国内吃喝玩乐消费的第一入口,商户在其平台上使用推广通对用户推送合适的信息和活动,将极有可能转化成他们的到店消费,这意味着美团-大众点评将构建起国内最大的O2O广告平台。

  除了带去庞大的用户流量,推广通还能帮助商户大幅提高营销的精准性,实现“千人千面”、“按需定制”的精准投放,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场景对合适的人推送合适的广告。原因在于,推广通利用美团-大众点评的大数据,根据用户在网上的轨迹了解用户的消费偏好、价格偏好、经常出入地等,建立清晰的用户需求模型,为匹配商户的广告投放需求提供依据。对于用户来说,每一次的广告露出都是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信息的提供而非打扰。这不仅解决了传统的移动广告资源稀缺的长久难题,更保证了用户体验的完善。

  举个例子,用户搜索附近的咖啡厅,美团-大众点评会根据用户实时的所在地点、用户的品牌偏好,为其推荐附近的“zoo coffee”等,还会按照用户的消费价格偏好,推荐附近用户喜欢的商户和优惠信息。

  广告投入效果最大化,灵活调整投放预算

  除了巨大的客群资源、“千人千面”精准投放之外,推广通让商户的广告只呈现在有需要的用户面前,并只有当用户发生有效点击后才会计费。这不仅保证了本地商户广告投放的有效、可控,让广告投入效果最大化,还能帮助商户时时根据广告投放的效果,灵活调整投放预算。

  美团-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广通的广告模式是只有当用户点击商户的店铺或服务后系统才会自动产生扣费。为了解决每次点击定价的问题,推广通还推出了本地生活广告的RTB(实时竞价),商户可以随时通过竞价来购买自己所需的点击次数。此外,美团-大众点评还即将上线商户中心供商户对广告投放进行监测和自主管理。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首先,推广通在确保用户体验的同时,真正让本地商户的每一分广告投入都有回报,这将成为O2O移动广告的主流模式。其次,对美团-大众点评而言,推广通打通双平台后,全网6亿用户的流量,将是潜力巨大的变现来源,从这两方面讲,推广通能在用户体验、商户投入产出比和平台营收上保证三方共赢。此外,这还表示,美团-大众点评战略合作之后,双方的既有盈利模式开始趋于融合。而其中,广告模式将是其中核心的盈利模式之一。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