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社科院专家:经济增速关键在于6.9%能不能够可持续

2016年01月26日 08:5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 

  【洞见】GDP增速6.9%之后,信心何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杨志勇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其中,第一季度7%、第二季度7%、第三季度6.9%、第四季度6.8%,全年经济增速符合年初确定的在7%左右的目标。

  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3%左右相比,6.9%当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是,习惯了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国人,终归还是有点不太适应。于是,解释6.9%是怎么回事就显得很重要。特别是,一定的经济增速关乎国人对未来的预期与信心。

  关键的是6.9%能不能够可持续

  任何发展中国家均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否则,永远不可能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内在诉求。现在提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相似的是1998年的“保8”。当年提8%的经济增长率,很大程度上是从保就业出发的。8%的目标更高,但当年强调的是经济增长质量不够高,因此需要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些年,经济增长质量问题一直得到强调。经济增长规律也决定了较快的速度很难长期保持,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就是大势所趋。

  面对6.9%或7%左右的增速,我们不用过于担心。实际上,人们可能更担心的是6.9%是不是能够持续这个问题。中国要完成两个“百年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就要求接下来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6.5%以上。经济增长率能从两位数下降到一位数,能从8%到7%,就不能继续下滑吗?当然,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分析中国的现状,就会发现,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本已经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么短缺,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也在延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正不断得到加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条件。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中国存在的一些不利条件。资本虽然在输出,但一些重点领域的资本投入仍然不够。人口老龄化,特别是“未富先老”,让社会保障压力加大,而且劳动力短缺问题在未来可能变得特别严重。人口绝对数多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已经消耗得差不多。所谓的质量上的“人口红利”与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是两码事,那更多反映的是技术进步在人力资本上的体现。与其扩大“人口红利”的内涵,还不如将更加重视研发与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凸显。普通商品市场基本上已经统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资本价格、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等的市场化形成机制还未真正做到。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很快,但金融体系管制仍然较多的条件下,所谓的市场利率距离真正的市场利率可能还有不小的距离,因为金融市场主体自身就不是健全的市场主体。土地市场的行政干预仍然很多,各地土地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在某种程度上土地供应都带有一定的垄断。地方政府独家供应土地,市场交易形式都具备,但这样的市场还不能称是规范的市场。

  只要能克服不利条件,经济继续保持7%甚至更高的增速都是可能的。重点领域资本投入的不足,还要市场机制来加以引导,让更多的资本愿意投入其中。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重点领域也必须能够有相应的利润作为保障,否则资本是不会进入的。人口形势最堪担忧,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已经到位,但人口格局已很难改变。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一去不复返。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仍然在,但潜力要转化为实际增长也不容易。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找到信心

  当前经济形势非常复杂,不仅仅是坊间人士看不清,就是专业人士也分歧颇大,很多人的判断都是基于过去。2015年中国经济能够达到6.9%的增速,实属不易,是多方努力的结果。传统行业按照既有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这是一个转型升级的时代。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就是,谁能把握得住机会,谁就能在这样的时代生存并发展下去。复杂的形势使得处于不同行业的人们对未来的看法严重分化。而且,这样的形势也是过去增长中所未曾遇到的。

  这是一个中国与世界联系越发密切的时代。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经济也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直接影响。2015年,美国经济状况相对较好,而欧盟和日本经济相对低迷。欧盟在降息,美联储却在加息。2015年,美联储加息的预期,给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均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2016年,美联储的举措,仍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中国股市与汇市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汇市与股市之间到底有无必然联系,仍然充满争议。但是,人民币汇率的走势确实和中国股市的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多了一份外部因素。2015年上半年股市火爆,之后出现连续下跌,年末反弹后又下跌,而今又面临不确定性。中国资本市场都有了再设计的必要。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金融脱媒的时代,有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是经济增长持续动力获得不可或缺的。资本市场中一些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做法,移植过来却出现了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恐慌。

  复杂的经济形势很容易让人们信心不足。信心代表的是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这种预期在复杂的经济背景中显得尤其重要。如果悲观的情绪弥漫,那么无论如何,结果都不可能太好。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理性分析。理性分析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客观分析经济增长中的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之上,顺势而为,将有利因素发挥到极致,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未来经济的信心也将因此形成。

  让“找市场”的效果胜于“找市长”

  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界限还不够清晰。新问题在不断涌现,政府功能还在重新定位之中。复杂的经济形势决定了有许多事情更需要的是市场力量的释放。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政府功能的转变。市场遇到的问题,应该更多地通过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只有当市场无能为力,而且政府可能做得更好的时候,政府干预才有充分的理由。市场的复杂性甚至会让政府干预的效果大打折扣,即使干预的总体方向正确,效果也不一定佳。众所周知,这些年来,政府在新能源领域投入不少,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缩小的。还有许多领域,政府做得太多,市场反而没有什么成长空间,以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能到位。

  这样一个时代是市场和政府都需要学习的时代。企业家要拥有企业家的才能,市场机会要等待众多企业家去发现。在一定的时间段,不规范的政商关系让一些企业经营者以为“找市长”的效果远胜于“找市场”,企业家才能不容易因此形成,企业家精神不容易得到充分发挥。这个社会,经济社会繁荣所需要的商业文明与商业规则都还在塑造之中。

  经济增长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时间。当然,这不会是漫长的无止境的等待。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真正市场主体的形成、束缚市场作用的制度障碍需要尽快移开。中国仍然需要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应该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减税减费减基金,降低市场主体的负担。第二是减少不必要的规制,释放更多的市场空间。一些行业的规制改革几乎停滞,行业的开放度仍然不够,市场活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价格改革不到位,使得政府的部分减收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一些做法甚至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背道而驰的。这种状况亟待改变。第三是加快国有经济改革,让平等竞争成为市场运行的主旋律。在需求管理改革上,中国仍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更加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在宏观经济稳定上发挥积极作用,对于稳定预期和增强信心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各种措施的具体落实,都离不开人,政府推动的改革离不开相应的激励机制设计。一些措施看似目标明确,但在激励机制上考虑不周,结果容易让改革方案不着地。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编辑:陈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