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经济拖累论?八位经济学家有话说

2016年03月04日 2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 (记者 李晓喻 傅艺明 刘贤)2016年,中国究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是拖累的风险?中国经济“脉象”是向好还是更糟以致失速?中国供给侧改革会否流于口号?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经济的“拖累论”、“失速论”以及改革“口号论”甚嚣尘上。对此,中新社记者在两会期间展开采访,八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经济学家给出了他们的判断。

资料图。<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浩 摄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浩 摄

  “拖累论”?——世界经济“重感冒”非因中国“打喷嚏”

  金融市场开年大幅动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新兴经济体陷入困境……世界经济“重感冒”是因为中国“打喷嚏”吗?

  “这种说法不成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15年中国GDP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经济体,“这说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还是发挥着正向积极作用。”

  对于中国经济减速拖累世界之类的说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张小济对中新社表示,重要的是选择什么“参照系”。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5%,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相比确实在下降,但从历史上看仍处高位。

  张小济直言,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曾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等为提振大宗商品价格,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显著贡献,但那种状态“不正常”也不可持续,长此以往“对中国不好,对世界也不好”。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指出,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和脆弱性加大有多方面原因,“不能把国际市场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归因于中国,事实不是这样。”

  “失速论”?——中国经济有底气、有亮点、有办法

  经济增速25年来首次破7%,外汇储备缩水约7600亿美元,股市频现“千股跌停”,有悲观者认为,中国经济似乎存在“失速”或“硬着陆”风险。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对记者坦言,当前中国经济遇到困难不容否认,下行压力加大也是事实,但7%左右的增速“可以维持下去”。

  这一判断,基于当前中国经济有底气、有亮点、有办法。

  张小济指出,作为转型中的大国,中国目前劳动力供给仍然相对充裕;市场广阔,回旋余地大;开放程度也持续扩大。这都是中国经济的优势。

  “目前中国实体经济状况实际上比外界想象的要好”,经济学家张连起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消费、“互联网+”等新增长点正在集聚,传统产业也在稳步升级。“总体来看,中国经济仍有向好空间和腾挪余地。”

  目前,中国官方正密集出台稳增长措施,包括全面降准,加快项目投资等。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告诉中新社记者,一系列“组合拳”之下,中国多地工程机械订单和施工情况已全面飘红。“这表明如果今年处理得好,中国经济有望阶段性探底。”

  “口号论”?——供给侧改革关乎中国经济未来

  作为解压中国经济的根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之年如何推进,不仅关乎中国经济的未来,也直接影响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厉以宁强调,当前中国“最要紧的就是推行结构性改革”。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提醒说,如果为短期稳增长而放松结构性改革,将成为2016年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

  但也有外媒认为,考虑到“刮骨疗毒”带来的痛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能止步于口号。《纽约时报》最新的一篇报道将中国供给侧改革与曾经引导美国走出滞胀危机的里根经济学相提并论,不过该报担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能仅仅是一个口号。

  对此,张小济指出,中国决策层已经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展现出“空前决心”。

  2016年初,“权威人士”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观点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今天不以‘壮士断腕’的改革促发展,明天就可能面临更大的痛苦。”

  针对如何具体推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应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同时尽快形成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的分类改革方案,提高国有资本使用效率,同时加快落实居住证制度。

  如今供给侧改革大幕已拉开。刘世锦对中新社记者指出,“现在中国已能看到经济转型成功的希望,没有道理看空中国。”(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