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对话厉以宁、朱光耀:中国经济定力如何?动力来自何方?

2016年03月05日 09:14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央广网北京3月5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每年两会人大开幕式上最重要的内容。相比往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会对当年的经济增速给出一个确切的目标,还会对接下来五年的发展做出展望。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我们的经济增速还能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吗?特别是,在国外知名评级机构看衰中国发展前景之时,我们经济自身的定力究竟如何?动力又来自何方?记者对话全国政协委员、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

  “经济增速”听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实际却很近,它是一个被赋予了实际意义的数字目标,统领着包括住房、就业、物价等等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它也是一根温度计,衡量着我们的经济的健康程度。但是,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乏力,在此之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去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继续回落。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开始对中国经济抱有怀疑态度。

  就在本月2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但仍保持“Aa3”的评级。对此,财政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朱光耀回应,穆迪也好,标准普尔也好,它们在资本市场上的业务量仍旧超过了80%以上、占有主要地位,但是,要想做到客观公正,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要去意识形态化。

  评级的基础是什么呢?实际的偿债愿望和实际的偿债能力作为评级的一个最基本的衡量点。能不能做到?那么它必须去意识形态化,不能用西方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展望它给调整了负面,我们认为它是没有远见的,而且它的做法将来会被证明是错误的。

  事实上,穆迪此前已经在评级上犯过错误。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穆迪一天之内11个档次地下调了韩国的信用级别,说明他们当时并没有预见到实际情况,信誉已经大打折扣。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后,G20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就是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再以评级机构内容迁入本国的金融监管内容之内。所以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的变革,反映的是,这些所谓的全球性的评级机构信誉受到了全世界的质疑。

  常常是,我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自己的视野,这个道理在经济学上同样适用。对于穆迪下调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评级报告,全国政协委员、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也对中国之声表示,经济前景的争论不可避免,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也不同,所以站的角度很要紧,要有客观评价,就要深入到中国的实际中来。

  厉以宁说,希望那些持有对中国经济怀疑的人真正到中国来考察一下,可以到重庆看看,重庆的增长率挺高。可以到深圳看看,深圳的科技发展挺快。也可以到上海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再看看。

  厉以宁同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遇到困难,下行压力仍然存在,这些都是事实。但这些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是过去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有信心,中国经济有能力维持在7%左右的增长率:“中国经济会硬着陆?我说不会。因为中国现在是根据情况转入新常态,我们的第三产业占到GDP的一半以上了,实际上是转轨的表现,是转向后工业化时代。去年是到了6.9,在全世界是高的。”

  俗话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多年来我们的就业一直保持平稳,也为经济增长奠定良好基础。如果说就业已经不是前行道路上的“拦路虎”,那么,近期不断波动的人民币汇率呢?大幅贬值吗?厉以宁的答案很肯定,当前人民币汇率不会大幅贬值:“因为我们现在的对外开放包括了对外贸易,我们的对外贸易重在合作,重在有进口有出口,我们不需要大量贬值去增加出口。和前一个阶段可能有关系,但是跟现在是没关系的,这个也不会实现。”

  新的问题又来了,基本健康的身体并不意味着,这些多年积累下来的桎梏能够自行消失。此时,中国政府正在做的是,包括减税降费这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是,这种改革或许会带来短时期的阵痛。朱光耀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减税降费,财政收入会有所下降,可以预见短时期内会增加财政收支的不平衡,对此中国将阶段性适度增加财政赤字以应对,不过,长期来看,供给侧改革会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厉以宁说,60%的负债率,3%的赤字率,这是欧盟选择成员,衡量成员资格的一个标准。但是我们如何科学分析它,这个确实要根据具体的国情。改革从中长期而言,是增加中国经济的动能,推动中国经济新经济业态的发展,那么从长期来说,它是增加财政收入,来使我们中国的经济沿着健康持续的轨道发展。

【编辑:袁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