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龄农民工遇老无所养窘境 需多制度反哺

2016年03月22日 07:5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曾经年轻壮实的第一代“打工族”,如今不少已经年逾50岁,被称为“高龄农民工”。但这群曾为城市建设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农民工群体,临近退休,却普遍遭遇着老无所养的尴尬境遇。他们有的虽然在工作岗位上,却徘徊在社会保障大门之外;有的虽已告老还乡,却因为无法连续缴纳社保15年而无法享受养老金。“高龄农民工”养老困境,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对于正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高龄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无疑是亟待填补上的短板。甚至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维度出发,“打工爷爷”们正在遭受的养老尴尬,实际上也是权益沦陷的体现。而对于这些深陷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高龄农民工而言,期待更多获得感的前提,是基本权益能得到切实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要有起码的存在感。

  打工难参保,回乡难享养老金。陷于此般困境的高龄农民工,在全国至少有4600万。这个庞大的群体,身体上早已力不从心,但残酷的现实却是不得不继续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们没有养老金。更让人难过的是,随着劳动法规的严肃,为了得到工作机会,有些60岁以上的农民工还不得不靠染发、办假证来掩盖真实年龄。

  游走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农民工群体掉入了权益保障的裂缝中间。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尽管他们在用汗水浇筑城市化的辉煌,但他们的权利却往往被遗忘。这些问题,也许可以统统纳入“历史遗留问题”,不过既然凸显于当下的现实,就必须从现实层面去寻求解决路径。

  社会当然有义务为这庞大的高龄农民工群体提供养老保障,不仅是以因为他们曾对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更是依法保障劳动者权利的现实需要。要改变高龄农民工养老“两头不靠”的窘境,现实路径可以是通过更多的政策倾斜为他们补上欠账。长期关切老龄农民工养老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庆就曾建议,建议通过发放津贴、提高养老金,鼓励市场化养老服务供应商进入农村等方式重点解决高龄农民工养老问题。为高龄农民工构建绿色通道,依靠制度发力、政策给力,才能扭转老无所养的尴尬局面。

  当然,补上高龄农民工的养老欠账,仅仅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第一步。透过高龄农民工养老问题的凸显,政府和社会更应该意识到,处于权益断裂带上的农民工群体,急需缜密而完善的制度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如果他们的权益继续被漠视,那么几十年来农民工福利拖欠积累的问题,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集中爆发。事实上,凸显的高龄农民工养老难现象,已经为社会敲响了警钟。

  因此,无论是老一代农民工正在遭遇的养老困境,还是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面对的“城市难融入,农村回不去”的迷茫,从根本上而言,都是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而造成的困扰。如果权益能够平等实现,如果社会保障能够完全覆盖,那么年轻时的困惑、高龄时的困窘,就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消解。断裂带上的权利主体,才不会游离于保障体系之外,没有了权益保障的真空地带,老无所养的现象才不会重现。

  纾解高龄农民工养老之困,需要更多制度反哺,让背井离乡建设城市的劳动者在退休时享有基本的保障。高龄农民工的境遇,实际上是农民工群体权益保障不力的现实投射。因此从根本上而言,解决的落点还是要放到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基础上来,实现权利的平等,让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包括高龄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劳动者,才能更有尊严、更加体面。  时言平 (媒体评论员)

【编辑:何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