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营改增推进最后一公里 降税减负释放经济新势能

2016年03月25日 12:02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导读】财政部宣布,5月起,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建筑、房产、金融、服务,最后四行业全覆盖。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营改增推进最后一公里,降税减负释放经济新势能。

  央广网北京3月25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自5月1日起,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都要改变算账方法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自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

  比如5月1号后买房子,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之外的地区,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额缴纳增值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

  营改增财税改革是逐步推进的,2012年1月1日,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从2014年1月1日起,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到了2014年6月1日,电信业又纳入试点范围。现在营改增进入最后一公里,开始为实体经济全面减负。今年已纳入“营改增”的行业减税规模估计有2000亿元,金融业、房地产和建筑业、生活服务业等行业减税规模可能接近4000亿元,降税减负释放经济新势能。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秘书长代鹏表示,建筑业等四个行业的营改增税收改革和以前的其它行业改革有区别,改革的难度大了。

  代鹏:它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有一些单位可能曾经涉及过增值税,有的可能从来没有涉及过,所以整个监管体制还有税收会计体系,包括企业的财务体系可能都需要进行全面的、重新的核算,因此它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代鹏认为,营改增不仅是税收的改革,对企业来说,还是运行方式的调整。

  关于这一话题,知名财经评论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刘艳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好处在哪里?为什么税制变了,企业的负担少了?

  刘艳:对于企业来说,外部的负担主要来自于税收。但是整体上改革红利还是有着非常具体的体现,也就是减税二字。营改增自2012年试点至今,我们已经深切体会到了营改增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减负带来的巨大撬动作用。截至到2015年底,营改增累计减税将近6400多亿元,在这一前提之下,我们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从之前的45%提高到了50%以上。应该说自营改增试点以来,被改造对象占到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经济之声:为什么税制一变,企业的负担就少了?

  刘艳:在过去,尤其是对于这些交易环节比较多的产业来说,在交易过程和资产流通过程产生的带有流通税收的税种占到整个税收比例的40%以上。在这一前提下,这一做法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运营税负,还能激发企业更多的盈利行为。

  经济之声:金融业、房地产和建筑业、生活服务业这些行业都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改革之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有什么实惠?

  刘艳:应该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为营改增不仅仅涉及到中大型企业的税收减负,中小型企业,包括个体户都能享受到税负的差价。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我们的改革已经从大刀阔斧的阶段过渡到了精雕细琢的阶段,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税率的变化。

  5月1号以后,房地产不动产的交易都被纳入到营改增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楼市的复苏起到稳定的作用,同时也会大大减轻老百姓卖房的负担。

  经济之声:有一种观点认为营改增是把地方的财税又转移到中央来了,地方财税可能会更紧,这个质疑您认可吗?

  刘艳:中央的税负和地方的财政税收一直处在一个共赢博弈的状态,从来就没有一个绝对平衡的角度。不论是营改增还是其他财税改革,从根本上都是要解决地方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单一的产业结构,所以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税收平衡更多的是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之声:为什么这次试点范围不包括一线城市?

  刘艳:北上深的房价近期涨幅比较明显,而且速度有些过快,我们不希望通过更强的行政杠杆来强压一线楼市,只能通过这样一个间接杠杆来防止房价过热。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