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投贷联动首批试点在即 金融引导政策组合箱将密集开启

2016年04月01日 10: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 

  一面是巨量资金轮番追捧股市、债市、楼市乃至期货市场,一面是大量“僵尸企业”挤占信贷资源,资金输血实体经济被打折扣。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面临去产能去杠杆压力、资金相对宽松的阶段,资金“脱实向虚”和“无效沉淀”却呈现日益明显的趋势。

  记者近日获悉,上述趋势已经引发相关部门的关注。接下来,包括投贷联动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完善政策性担保机制等一系列政策的组合拳将会密集发力,以引导资金流向,真正使得实体经济从中获益。

  加码 存量增量“双管”促信贷投放

  最近几年尤其是去年以来,监管层就在不断出台各类政策,试图引导银行信贷资源更多地流到对资金非常渴求的实体经济中去,这些政策包括定向降准、推出支农支小再贷款、对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等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政策在引导资金流向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的风险偏好,作用可能仍然有限。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的融资结构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从银行本身的特点而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有限,尤其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银行贷款变得较为谨慎和保守。一些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企业想从银行拿到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引导银行资金更多流入到实体,可以从建立更多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入手,提高银行的风险容忍度。

  担保机制就是目前监管层正在推动的一种常态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国务院去年印发《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其中着重明确了政府在融资担保行业未来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包括发展政府控股、参股的融资担保机构,并以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为标准和导向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实现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风险在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之间的合理分担;并首次提出研究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

  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已有一些地区着手尝试设立风险共担模式的政府性担保基金。曾刚认为,政策性机构介入后,资金实力更强,承受风险能力更强,银行对利润追求反而没那么迫切,从这角度来看,政策性机构更为稳定,不会因经济周期的波动而过分波动,减少现在这种“融资担保跑路、企业跑掉、银行不贷,融资环境更为恶化”的恶性循环。

  业内人士也表示,对于拥有大量信贷资产的商业银行而言,通过证券化的形式盘活银行的存量信贷资产,能加强商业银行对“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促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而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项目总额达到4056.33亿元,是上年市场全年规模的1.44倍。停摆约八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近期迎来实质性进展,六家银行被监管层选为首批试点机构,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产品。

  拓展 扩大银行外“输血”渠道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本身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解决资金流不到实体中去的问题,除了从银行角度入手,更重要也是更有效的是发展其他除银行之外的融资渠道,来输血实体经济。

  “从直接融资方式来看,股权类融资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高,目前应该鼓励这一融资的发展。”曾刚表示。联讯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社会总体的融资成本仍偏高,中小微民营企业尤甚,创新型企业融资非常困难。直接融资对这些企业的作用很大,要继续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如新三板、科创板以及股权交易市场等,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机会。

  而目前监管层力推的“投贷联动”政策可谓是一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制度创新。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两会期间表示,支持银行采用成立类似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的方式,对创新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并建立在严格的风险隔离基础上,以实现银行业的资本性资金早期介入。业内人士表示,商业银行通过投贷联动,以“股权+债权”的方式,不仅能为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更能以股权收益弥补信贷资金风险损失。

  曾刚也表示,从除银行之外的间接融资方式来看,可以发展融资租赁或金融租赁等融资方式。国务院去年9月印发《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系统部署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和金融租赁业。北京市租赁协会会长张巨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银行业与融资租赁业应该是互相补充的,融资租赁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具有特有优势,尤其是厂商背景的融资租赁企业更是如此。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相比起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国融资租赁的渗透率(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得的资产占所有采购资产的比重)只有5%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渗透率可以达到20%至30%。

  “金融租赁和银行不同,由于其物权在金融租赁公司手中,因此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强,一般金融租赁的融资周期也比较长,这两点都能克服现有银行融资的缺陷。”曾刚说。

  治本 发力实体端促经济转型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纷纷表示,解决资金“脱实向虚”的核心不能只寄托在金融政策上,产业政策的完善更为关键,要以供给端结构性改革等方式促进实体经济领域结构的优化。“一个经营困难的企业好比一个在手术台上的病人,金融的支持只能是给他输血,让他不至于立马死在手术台上,但是这个病人本身身体太虚了,它紧靠输血是不行的。”曾刚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实体经济要能自身实现改善,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支持。他表示,政府要更为系统地出台一些降低税费成本和劳动成本、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对记者表示,事实上现在出现的问题都是表象,背后是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因此,解决起来也要长期解决。比如说,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无效供给变成有效供给,压缩产能去库存。还要刺激需求,一方面是要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改善福利,让他们敢消费。另一方面,要鼓励高收入富裕群体的消费和投资,推进国企改革,推进债转股等,让国内和境外都有人有兴趣来购买资产,以积极拉动投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项安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主要还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金融业高利润率的同时,实体经济领域多个行业低于平均利润率,这就导致了资金流入金融业“脱实向虚”。另外,他特别指出,我国产业政策仍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项安波建议,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要调整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避免进一步失衡。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配合,加强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让钱更多地流入实体经济。此外,产业政策要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给企业稳定的预期、安全感和信心,使得他们可以对生产活动做出长期的规划,避免出现炒热钱等现象。

  他指出,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更加重视制造业,将制造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既要支持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又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二者融合起来。从制造业本身来说,也要避免产业过度金融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方面实实在在地下功夫。

【编辑:陈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