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与车床为伴33年 “车王”王阳的“三个一”

2016年05月13日 2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与车床为伴33年 “车王”王阳的“三个一”

  中新社记者 张素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11厂数控加工车间车工班班长王阳接受采访时,想的是“耽误了工作,回去得加班加点”。有人算过,他在10年间完成工时58512个小时,相当于干了20年的活。

  111厂被誉为中国航空航天动力装置的摇篮,该厂的理念是“一体同心、一丝不苟、一往无前”。王阳也有值得称道的“三个一”。

  一份工作

  1985年,从部队复员的王阳想法很简单:找个好一点的工作。因着父母的关系,他进入111厂。

  彼时的王阳倍感失落,“成天摆弄铁疙瘩有什么乐趣?”。直到目睹经验丰富的工匠将“铁疙瘩”加工成“艺术品”,他才重新理解这份工作。

  这份工作承载着“飞天梦”。神舟飞船十大关键部件之一“连接分离机构”,探月工程关键装置,两种大型运载火箭和多系列重点型号发动机,都是从111厂研制产出。特别是这些任务没有能够直接参考的技术资料,全凭工匠自主钻研。

  凭着一股韧劲,王阳先后攻克金属加工工艺、车工工艺、数控加工工艺等技术理论,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机械加工专业大专班课程。他逐渐摸索出独具特色的加工操作法,也把铁疙瘩“变为”艺术品。

  据统计,他实现技术革新29项,自制工装、改进刀具62项,有33项技术纳入工艺规范,还获得国家专利3项,创造价值近百万元人民币。

  妻子韩秀娟说,王阳善于琢磨,就像他做得一手好菜,“看看电视就能琢磨出新花样”。不过,家人很难吃到王阳做的菜,因为他太忙了。

  一对师徒

  王阳仍然记得,他的师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戚建国,曾把他做的一件报废零件狠狠砸在地上,瞪着他说:“这么简单的活,你怎么能干废了?”

  挨了师傅的骂,王阳沉下心。“眼到、手到、心到,加工过程一定要专心加工每件产品。”他说。此后创造了连续21年无废品的纪录,由他承担加工的600余件产品合格率达到100%,被业界誉为“车王”。

  如今,王阳同时兼任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王阳技能大师工作室、沈阳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3人晋升为高级技师、8人晋升为技师。

  王阳对于“传帮带”颇有心得。“都是孩子,要用唠家常的方式把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说到徒弟在沈阳技能大赛获得技术标兵称号,性格内敛的他笑得格外开心。

  一个愿望

  已年过50的王阳告诉中新社记者,今年的生日愿望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坚守在岗位上”。他歉然地看着妻子说:“既为航天事业做贡献,也为我们这个家做些贡献”。

  韩秀娟颇为担忧丈夫的身体,因为三餐不规律,王阳患有慢性胃病。可是每每在电视上看到航天发射,丈夫兴奋地告诉她说“这上面有我制造的零件”,作为妻子也只有支持丈夫的选择。

  近年来,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在王阳看来,“手艺”一定要代代相传,“如果加工复杂零件,连刀具都不会磨,那就必须等数控机床,肯定也会耽误工期”。他也相信,年轻一辈将会继承创新技术、秉承奉献理念,成为新一批“大国工匠”。(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