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评论:国企改革为何进展缓慢

2016年06月23日 08:4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 

  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布到2015年“1+N”总体实施方案出台,从2014年国资委推出第一批“四项改革”试点到2016年即将推出第二批“十项改革”试点,国企改革十分艰难地向前推进。尽管期间也有多家央企实施了战略重组,地方也大多出台了国企改革实施意见,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远未达到中央要求和社会期待。笔者认为,目前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冷热不均现象,导致国企改革进展缓慢。

  首先是中央热、地方冷。决策层对国企改革既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信心。很多被认为可能会成为国企改革障碍的理论问题、原则问题、认识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都得到了明确。比如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政企政资分开等。按理,理论、原则、认识问题解决了,方向也明确了,按照中国改革的经验,就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了。

  可是,事实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部门和地方普遍出现了等待观望的现象。相关各方在制定国企改革实施方案时,不仅速度缓慢,而且过多地考虑部门利益,使国企改革方案在慢的同时还不符合市场化要求。从地方来看,为了避免改革风险,也是“雷声大、雨滴小”,都在等待顶层设计方案。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后,也没有迅速投入到改革中去,而是在等待其他地方先拿“经验”。这种中央热、地方冷、部门冷的状态,显然不利于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也无法使国企改革按照预期目标向前推进。

  其次是外部热、内部冷。对新一轮国企改革,一开始社会各方面的期待和参与热情是相当高的。特别是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都把国企改革当作新的机会、发展热点和投资热点。如去年相当一段时间内,投资者都把重点投向了国企改革,导致国企改革板块出现了远高于其他板块的上涨现象。可是,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这种投资热情很快就陷于平淡。

  很显然,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对国企改革热情的减弱和衰退,问题出在政府和国企身上,出在相关职能部门对国企改革的决心上。国企改革的外部热情只有在内部热情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有效的国企改革效率,对经济发展形成积极的动力。而决定发布后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出现的强大热情,由于受到了内部热情不足的影响,又降至了最低点,甚至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国企改革又如何能够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信心与希望呢?

  所以,要想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就必须把责任传递到地方政府和企业身上,让政府动起来,让企业转起来,让改革的精神扬起来,而不是外热内冷,民意资本和投资者忙得不亦乐乎,政府和企业则热情如冰。

  再一个就是文件热、行动冷。已经出台的国企改革文件,包括地方出台的国企改革实施意见,都目标非常明确,要求也相当高。如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实现整体上市、推动员工持股、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问题在于,这些目标和要求,似乎一直处于口头上和文件中,很少有落实到行动中的。从中央企业层面来说,“十项改革”试点迟迟没有推出,相关企业也是主动性极差,没有超前思考、超前实施的想法。对地方来说,上一轮改革的高热情、高效率、高速度,在新一轮改革中荡然无存,多数地方都在围绕文件打转转。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国企改革进展缓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真正的容错机制,没有允许部门和地方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而过多地把国企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差错等与个人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让那些有改革精神、改革能力、改革意识的人也放弃了改革意愿。如何消除这方面的顾虑,也是新一轮国企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上讲,国企改革进度是不尽如人意的。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国企改革不仅不能为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发挥作用,反而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障碍,成为经济的拖累。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