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宁波中小企业竞逐“隐形冠军” 专精特新造就“小巨人”

2016年06月29日 15: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宁波中小企业竞逐“隐形冠军”专精特新造就“小巨人”
图为宁波达尔轴承有限公司内景。 李佳赟 摄

  中新网宁波6月29日电(记者 李佳赟)夜色朦胧,在宁波乐本智能设备有限公司不大的厂房里却仍灯火通明,技术人员正在对一台定制化机器进行最后调试,解决“毫厘之间”的难题。就是这一仅18人的小微企业,在一声声机器轰鸣中,一年“刷”出了千万产值……

  在宁波民营企业中,就有这样一批在细分行业里的“单打冠军”,虽然没有世界500强的名气,但它们用极致的工匠精神,依靠“专精特新”迅速占领行业龙头。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小产业做大文章,正是这种行业状元型的中小微企业潜心修炼的“核心秘籍”。

  从“小而多”到“精而强”,从“单打独斗”到赶上政策“好时光”,在浙江宁波这块传统制造业的土地上,一批以“专精特优”见长的中小微企业,正快速成长为宁波经济发展的“小巨人”。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不仅体现了当代“工匠精神”,也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跳脱出激烈的“价格战”,向高附加值的领域纵深前行。

图为宁波市镇海欣利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玉米DIY产品。 李佳赟 摄
图为宁波市镇海欣利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玉米DIY产品。 李佳赟 摄

  取道“窄而深”

  “精于一道”成就隐形冠军

  在宁波,隐藏着一批寂寂无名的中小微企业,但这些不起眼的低调企业往往在细分领域无人能及,甚至依靠技术垄断市场,成为“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

  十年前,当黄吉人成立宁波市镇海欣利工艺品有限公司之时,他想都不敢想生产出的“玉米粒”一年能创造出3000多万产值,且有一天自己的“小作坊”也能成为行业领域的“领跑者”。

  在镇海欣利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厂房里,随着4台机器不断吞吐,一种类似泡沫材质的圆柱形颗粒也源源不断地倾泻而出,这种由玉米淀粉制成的DIY产品,一端只需轻轻沾水,便能和另外的颗粒迅速粘连,可不停地变幻为各种形状。

  “虽然玉米材料这一行切口很小,但市场容量巨大。”黄吉人告诉记者,如今自己正将目光瞄准避震环保包装,开发出基于玉米系列新材料的“U型板材”,可广泛用于家电、仪器、医疗卫生等产品的包装填充。这种更便宜、又能够快速降解的材料,也迅速吸引了京东等电商巨头的兴趣,双方的合作正在悄然开启。

  无疑,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不管企业规模大小,照样能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仅凭18人的团队,宁波乐本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就专门走非标设备的高端定制路线,抱着“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沉淀精神,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一年能收获1600万左右的产值。

  “如今,机器人产业里‘玩概念’的人很多,但我们依旧沉下心来做研发,在工艺上把精确度调到比一根头发丝还细一百倍。”身着工作服,埋头在机器车床前的宁波乐本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学锋告诉记者,为解决不锈钢螺帽上料问题,五六名技术人员反复研究了三个月,最终攻克难题,同时也填补了这项技术在国内的空白。

  这种精耕细作的日积月累,给企业换来的是良好口碑。夏学锋表示,“公司没有业务员,从来都是客户主动来谈项目讲合作,机器价格一直都是一口价,因为实力摆在这里。”

  类似案例在宁波随处可见,如宁波达尔轴承有限公司,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可正是这家毫不起眼的企业,将“本土产”的轴承安到了“玛莎拉蒂”全球首款SUV的导航巡视面板内;而位于宁波镇海的一纳宝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帽子,则直接飞入了伊丽莎白女王的“衣帽间”,该公司团队已为英国皇室设计了近30款帽子。

  虽不是耳熟能详的企业“大象”,但这些“隐形冠军”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敢于投入研发与技改,精准定位核心业务,因而甚至比不少行业巨擘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

  宁波达尔轴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红军表示,中小微企业虽不能像“巨无霸”企业一样做得面面俱到,但可以找准一个切口进行技术创新与传承,以“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的专注精神,发展“小而精”、“小而专”的特色,这就是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随着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小企业处处长李国奇认为,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不仅可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还能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化”、“特色化”,构建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图为宁波市镇海欣利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玉米DIY产品。 李佳赟 摄
图为宁波市镇海欣利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玉米DIY产品。 李佳赟 摄

  从“小而多”到“精而强”

  在转型升级中“纵深推进”

  从最初盲目铺展的“粗放式发展”,到钻之弥坚的“专精特新”之路,中小微企业竞逐“隐形冠军”的背后,是面对新形势的主动“变阵”。

  随着“新常态”悄然而至,以“薄利多销”为代表的传统制造路径正光环淡褪,无品牌、雷同性强、附加值低等“后遗症”正使传统制造业身陷囹圄。

  宁波达尔轴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红军告诉记者,最初企业同时做着家电、微电机等不同产业,但到了2008年左右,家电等行业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低端产能逐渐过剩。在这场“大浪淘沙”中,传统中小企业逐渐步入“微利时代”,企业意识到要发展必须转型升级,往附加值高的领域纵深前行。

  为应对转型焦虑,从2010年起,“达尔轴承”开始祭起“技术”利器,先后投入1500万元和8000万元用于自主技术研发和智能化改造,使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并致力于以质优价廉的本土产品替代进口轴承。

  面对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阵痛,黄吉人也深有同感,“当时工厂里的产品是大家都能生产的‘大路货’,专业市场里更多的是以‘量多价廉’而非‘质优’取胜。”

  但后来,黄吉人便带领团队进行玉米新材料方面的探索,研发出具有自主专利的欣利玉米淀粉玩具。由于玉米淀粉材料具有便宜、环保的优势,短短几年,欣利的“玉米粒”就把外国同行挤出了中国市场。

  无疑,在人力成本上升、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的合围之势中,中小微企业唯有技术创新、深耕细分行业,才能闯出一条生路。

  浙江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者史晋川对此也认为,随着产能过剩、利润下滑,众多“巨无霸”企业光辉不再,而一家家“隐形冠军”类的中小微企业则因高度专注于某一领域,准确定位,形成产品的差异化,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避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实现了弯道超车。

  诚然,企业正由过去“小而多”转向“精而强”,方式从单纯制造转向制造服务,动力从成本控制转向创新驱动。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明晰的产业分工、“钻之弥坚”的创新与技术投入、一群群活力无限的中小微企业,正成为产业转型的新引擎。

  宁波市副市长陈仲朝表示,当前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旧产业在交替,增长动力在转换。从宁波市场主体来看,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因此要围绕成长性小微企业的培育,推动小微企业由“低、散、弱”向“高、精、优”转变,为宁波市经济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

图为宁波乐本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的定制化机器设备。 李佳赟 摄
图为宁波乐本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的定制化机器设备。 李佳赟 摄

  “小巨人”欲破成长之困

  宁波铺就中小微企业成长“温床”

  虽然中小微企业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在前行路上,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短缺的“不足之症”也制约了企业的后期发展。

  宁波达尔轴承有限公司运作总监范建明表示,如今,企业正面临扩张提升期,订单不断,“不差钱”。但最大的“成长烦恼”还是人才问题,随着市场正源源不断地打通,专业人才的发展已经跟不上销售的节奏。

  虽然“达尔轴承”会将每年销售收入的5%作为研发经费,并与高校合作对接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但即便如此,该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上的缺口仍有近二三十人,科研发展因“人才之困”而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在范建明看来,由于轴承领域较窄,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并不多,而且很多人才宁愿呆在体制内拿两三千元的工资,也不愿到民营企业挣高薪。能否尽快引进、培养出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成了企业产品研发和提高产能的关键问题。

  “达尔轴承”的烦恼并非孤例,宁波乐本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学锋也坦言,“留人”比“招人”更难,以前公司也有花重金引进过人才,但人才难留,孩子读书、员工养老、保险等配套都需跟上才行。“如今非标准机器设备的市场需求很大,但因为高精人才的匮乏,如今我们已经只‘闭关造机’不接单了。”夏学锋说。

  史晋川认为,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大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比较通用,但不少中小微企业由于行业窄深,因此在引进专业化、差异化的人才方面会碰到瓶颈。此外,由于中小微企业在社会知名度、“留才”政策等方面优势不足,可能会面临自主培育的高精人才跳槽的窘境。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的“人才饥渴症”,宁波政府亦在努力涵养人才土壤,让“妈妈式服务”下沉使人才得以“落地生根”。2014年5月,宁波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正式运行,对已在宁波和拟来宁波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提供政策咨询、企业注册登记、规划审批、科技项目等10大领域重点服务,并出台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引进人才家属落户等政策,为人才落地解决“后顾之忧”。

  不止于此,宁波政府还派发商事制度改革、科技创新扶持、免税减税政策、创业人才建设等方面的多个“红包”,全方位铺就中小微企业成长的“温床”。比如宁波市市场监管局提出“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断简化流程,为释放小微企业生长活力提供了新力量;宁波市经信委通过减轻税费负担、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公共服务等34条政策措施,促进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对此,浙江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浙中区域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荣庆认为,除了政府为企业提供高精尖人才的全方位服务,企业也应建立人才的动态收入激励模型,并更好地强壮企业“筋骨”实现良性发展,打赢“人才保卫战”。

  如今,中小微企业不再是落后、小型服务业的代名词,在浙江宁波,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隐形冠军”类企业正以精雕细琢的专注精神,深入当地各个细分行业的毛细血管之中,并以科技驱动为力量向更深处漫溯,成为经济转型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