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专家解读7月经济数据:年内降准降息可能性不大

2016年08月09日 16:23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9日电 (秦辰)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8%,连续两个月处在“1时代”;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7%,环比由降转升。多位专家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结合最新数据和目前经济环境看,年内降准、降息可能性不大。

  CPI连续3个月回落 通缩压力不大

  数据显示,7月份CPI同比上涨1.8%,环比上涨0.2%。同时,这也是CPI自4月份之后,连续3个月出现回落。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对中新经纬表示,CPI保持下行趋势,PPI下行降幅收窄,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指出,投资增速下滑,特别是民间投资下滑较快,是近期物价出现下行的原因。他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物价仍会维持在目前的平稳状态。

  由于CPI长期处于较低水平,PPI同比连降53个月,以及外贸活动低迷等因素,引发部分人士对中国经济受到通缩压力的担忧。

  对此,赵锡军指出,仅凭物价走势,不能反映出通缩状态,考虑到中国经济收入上升、就业表现良好等因素,只要落实好稳投资、降成本,压缩过剩产能等措施,通缩就不会发生。

  外贸出口基本回稳 政策效果显现

  海关总署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下降0.9%。其中,出口1.22万亿元,增长2.9%;进口8730亿元,下降5.7%;贸易顺差3428亿元,扩大34%。

  胡敏认为,中国出口已基本回稳,延续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前期政策效果已经显现,“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出口情况较好,出口数据好于预期”。

  数据显示,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12万亿元,增长4.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8.8%,较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2.05万亿元,下降1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5%。

  对此,胡敏分析称,国有企业主要涉及装备制造业和基建铁路等领域,相对来说,民营中小企业更为灵活,对经济适应程度较快,这是导致两者数据出现明显分化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上半年民间资本在境外投资不动产的数额较大,考虑到此前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导致部分资本流出,这也是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提升的原因之一。

  年内降准降息可能性不大 专家呼吁保持政策定力

  在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经济面临不少挑战。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降,投资波动风险明显加大。针对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8月3日曾发文建议,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然而很快,“降息降准”建议被删。

  结合7月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多位专家对中新经纬表示,目前市场流动性充裕,年内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胡敏认为,在目前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三季度不可能降准、降息。但他认为,作为宏观层面的观察期,如果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降至6.5%左右,四季度或开启降准的窗口期。

  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货币政策有其局限性,降准、降息的必要性不足,甚至还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年内实施的可能性不大。

  关于降息问题,曾刚对中新经纬解释说,目前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原因并非资金成本高,而是风险溢价正在上升、信用风险成本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拉低资金成本无助于改善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这种方式不仅效果不明显,反而可能制造出金融泡沫,让钱重新流向房地产。”

  关于降准问题,曾刚认为,降准易被外界看作是调整货币政策的明显信号,从而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过度宽松的担心,尤其是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而央行在补充流动性方面已经开创了很多新手段,如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以及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等。通过这种频繁操作释放流动性,“续短为长”,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降准的影响。

  “政策需要保持定力,让经济自己去完成调整,这点非常重要。”曾刚强调。

  赵锡军对此也表示认同,认为年内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他指出,企业活期存款在不断增加。换句话说,企业不是缺钱,而是没有把钱用起来。“这不是增加货币供应、调整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如何让企业有积极性扩大投资的问题。”赵锡军说。

  但他也指出,如果出现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美国加息导致资金外流等情况,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中新经纬APP)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