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专家:中国经济仍在“筑底”供给侧改革是主旋律

2016年08月17日 10: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 中新社发 张云 摄  

  中新社上海8月17日电 (缪璐 姜煜)“中国经济经过六年的回调后现在已经非常接近底部”,“但接近底部和实现触底不是一回事,在今后一两年的时间,我认为是中国经济最有可能实现成功触底的时间,也是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性超出以往的时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

  刘世锦是在16日举行的2016世纪中国论坛上做出上述表述的,他口中的“点”,是指“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未来中速增长的一个均衡点”,如果再形象一点,就是经济增长形态中“L”型的那个拐点,刘世锦从经济学角度将之称为“转型再平衡”点。

  而在中国经济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刘世锦所说,“供给侧改革不能仅仅是个口号,必须真抓实干、突出重点”。

  为此,刘世锦提出了几点建议,要纠正资源错配,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行政性垄断行业的开放竞争,城乡之间土地、人员、资金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优化配置等。此外还要营造创新环境,激励产业创新,要保护运用知识产权,推动创新要素的流动和聚集,形成更多的创新性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中国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有着天壤之别,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袁志刚眼中,这些都是差异资源错配所产生的后果。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也同样认为,“去产能的问题,我觉得跟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或者双轨制,审批和市场同时配置资源有很大的关系”。

  去产能必须坚持发挥市场的机制作用,而不能靠行政的办法,似乎成为了此次论坛与会嘉宾的共识。为此,日本一桥大学教授、第一财经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伍晓鹰建议,“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应该是重建市场机制的改革,“我们必须要依靠市场,不能再只依靠政府,更不能采取行政手段这样的办法,去解决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那只能造成新的资源错配”。

  当前,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自2016年推进供给侧改革以来,经济增长便保持在合理的区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是6.7%,连续六个季度运行在6.5—7%之间。肖林评价道,“对中国前30年改革开放而言,这个经济增长速度是降了一个台阶,但是在全球经济增长中仍属于高速”。但他同样认为,供给侧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走一段漫长的道路。

  肖林总结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一个要素的供给问题,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其次要解决结构性供给的问题,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提高制造业、服务业效率;此外要解决制度性供给的问题,要深化市场化的制度研究,实现经济运行中政府规制向市场决定转变,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另外就是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这些调整;最后还要创新宏观调控,强化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协同运用,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