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从渔网到“天宫一号” 中国纺机织出锦绣篇章

2016年08月27日 09: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江苏淮安一家纺织企业内的生产景象。(资料照片)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中新社常州8月27日电 题:从渔网到“天宫一号”中国纺机织出的锦绣篇章

  中新社记者 唐娟

  5个人,借款6400元(人民币,下同)成立乡镇工厂,经过30年发展,“智造”的纺织经编机,织针飞舞,织就的不仅是日用纺织品,还有应用在太阳能充电帆板上的关键材料——“半钢性玻璃纤维网格基布”,已应用于“天宫一号”等天宫系列。

  5项软件著作权,9件国际专利,握着这些成绩,这家工厂让“中国造”纺织经编机,站在了世界纺织机械装备的技术前沿。

  五洋纺机有限公司坐落在江苏常州武进高新区,公司董事长王敏其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并没有多谈上述成绩,而是拉着记者进了他的智能车间。

  近4万平方米的厂房非常安静,简直不像一个机械加工车间。十几个工人掌控着原本需要数百人的车间,这就是中国国内纺织行业内首个数字工厂。

  一个纺织设备企业如此热衷创新,王敏其自嘲“有点犯傻”,但当他讲起三十年创业故事,却正是创新让其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不断超越,最终站在了行业的顶端。

  常州自古就是棉纺业的生产基地,明清时有“境内机杼之声遍及村落”的描述。到了上世纪80年代,常州已是中国闻名的轻纺城,全市上规模的纺织企业多达二千余家,许多是全国知名的国有大企业,以家庭为单位的纺织作坊更是数不胜数。

  1986年,25岁的王敏其,干完了纺机配件加工厂一线工人所有的工种,拿着父亲借来的6400元钱,租了间厂房开始办工厂。

  起初,王敏其只能做微利的纺机零件加工。当他看到一台日本进口的渔网经编机能卖到数百万,便试着鼓捣。两年后,他制造的渔网机问世,生产出的产品与进口设备并无差别,而售价仅十几万。“一下就卖出了一百多台。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便扩大工厂规模,正式注册五洋纺机商标。”

  “2006年,东华大学的陈南梁教授拿着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的布让我看,问我能不能做,我一眼便看出这是一块玻璃纤维布。当时国内没有能够生产这种布的设备。我告诉教授,让我试试。”这一试就是五年,投入的研发费难以计数,“只记得,为了一个电子贾卡针及控制,就投入了800多万,其中500多万都是试验不成功的废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中国国内第一台能生产玻璃纤维的纺机从五洋下线。高科技纺织品的“中国制造”大门就此打开,也打开了五洋纺机比肩国际一流纺机设备的大门。

  如今,五洋纺机产品已远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即便在今年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形下,上半年纺机出口仍增长了20%。

  在王敏其工厂的展示间里陈列着他刚刚注册的服装品牌“艾诗丽”的几千个样品,这些样品最大的不同,便是由智能纺织经编机“三维打印”一体成型的。这种历时6年自主研发的智能高效经编设备,只要将设计指令输入,一根纱线,几分钟就能织出一件衣服,一体成型,完全颠覆了服装生产从织布、裁剪到缝制的传统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其效率也得到极大提升。

  王敏其介绍,“三维打印”经编机国际上也没有几家能做,实现流水线生产的更是几乎没有。但目前,该项技术还不能实现所有面料的“三维打印”,研发仍在进行中。

  正是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十二五首批智能专项”资金扶持。王敏其说,国家给了他这个专项,让他做智能制造更有信心,“从装备到终端产品,从原料再到工艺,我要做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样版将告诉世界中国纺织业的智能制造是什么样子。也通过这个样版,让中国纺织业整体得到提升。”

  作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理事的王敏其说,与纺机打了三十多年交道,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未来的纺织业由“中国智造”来书写。(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