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格力在豫环保项目孕育5年终取消 2年来频遭举报

2016年09月12日 01: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 

  自7月16日起,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河南的一个月内,先后三次向郑州市政府交办群众举报的郑州格力绿色再生资源公司的问题,举报材料称其“夜间焚烧垃圾,粉尘废气污染严重”。郑州市政府三次做出回应:问题反映不实。

  这些情况在当地媒体公示后,引发热议。从两年前该项目规划公示引发群众强烈反对,到项目二期最终无奈取消,又到今天被连续举报、政府回应“举报不实”。为探究真相,《经济参考报》记者前去采访调查。而看到的,是因缺乏有效沟通带来的邻避效应,导致环保项目最终夭折的一场遗憾。

  环保项目频遭举报被叫停

  郑州格力绿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郑州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位于郑州市高新区,主要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拆解处理等业务。

  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健介绍,这个项目,主要处理“四机一脑”,即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和电脑。项目建设分为两期,一期物理拆解项目于2014年6月投产。二期项目随后在规划局官方网站公示时,引起一些群众的反对。

  之所以引来反对,主要是二期项目涉及湿法提取工艺。该项目位于郑州市高新区,附近聚集了郑州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几所高校,有大学教授指出,这个工艺涉及贵金属提取,可能会污染周边环境,并举出广东贵屿镇曾遭此严重污染的例子,引发群众担忧。随后,诸多标题为“郑州毒地”“最毒工厂”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

  “我们对这个项目的环保情况是非常有自信的。贵屿镇曾经的问题是由小作坊、工艺落后导致,而我们用的是先进工艺,完全能避免类似问题。而且我们已经通过了包含一期和二期项目的环评以及各种检测、审批,也说明已经得到了认可。”刘健说。

  尽管企业有不同意见,郑州市高新区管委会还是充分尊重民意,紧急召开会议研究,要求暂停该公司二期项目建设。

  此后,该公司对二期项目的建筑结构、风险防范等方面做了进一步优化,并于2015年6月在规划局官方网站再次公示,但出乎意料的是,又一次引发了群众的强烈反对。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再次召开会议。

  “连续两次发生这样的事,总公司统筹后,决定取消郑州基地的二期项目”,刘健向记者递来一份“关于公司二期贵金属提取项目不再建设的说明”,落款是2015年12月。

  据了解,该公司的二期项目宣布取消后,格力集团通过全国布局的调整,已经将该项目移往其他地区。但对于河南来说,旨在有效回收电子垃圾、促进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的环保项目,就此夭折。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缺少了这个项目,当地由于无法及时有效回收、利用电子垃圾而产生的污染,一定更加严重。

  项目五年孕育难结果

  从2010年通过发改部门同意备案,到通过环评验收、取得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证书、被列入国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企业名录,到2015年底二期项目最终取消,郑州格力绿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5年多的辛苦孕育,最终未能结果。

  即使如此,对于该公司污染环境的举报仍时有发生,直至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南一个月内,接连三次收到举报材料。

  记者在该工厂周边的住宅区采访时,几位居民的观点不约而同:早上和晚上总能闻到一股怪味,也不知道是哪来的。听说附近有家焚烧电子垃圾的企业,都怀疑是他们的问题。记者追问:“你们知道是哪一家企业吗?去了解过吗”,对方都表示“不曾了解,只是跟环保局反映过”。

  为了找到真相,记者8月16日特地在郑州格力绿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内仔仔细细转了一圈,看到原本规划的二期项目建设用地仍满是荒草,一期项目场内物品分类、整齐存放,没有闻到异味,也没有发现焚烧设备。郑州市高新区环保局派来的驻厂监督员王军凯说,该公司不做化学处理,没有焚烧过程。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再生资源筹备专员张强说,“现在只保留了一期的物理拆解,完成后剩下的主要就是铜、铝、钢和塑料,这都是我们用来销售营利的东西,怎么可能烧掉?”

  “那为什么总有人举报你们呢?”记者问到。对面的张强满脸的苦闷,他说:“我们一直在检讨,商业竞争中不排除有复杂的因素,但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公开、主动沟通做得不够,导致群众有误解。”

  8月28日,郑州市高新区环保局与该企业,联合举行“开放日”活动,邀请了附近小区的群众到企业实地进行参观,以期澄清不必要的误会。

  参观后的王女士对记者说:“看了之后我们才明白,这企业根本不焚烧垃圾,而且它离我们小区的直线距离超过3公里,气味不可能飘那么远。”

  张先生的说法则让人哭笑不得:“我一直以为,格力电子垃圾回收厂就在我们小区对面,来了才知道它原来离我们这么远……”

  如何走出“一闹就停”困局

  近年来,因群体质疑污染问题,而最终“逼停”项目的事件呈现高发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较大的环保类群体性事件至少有50起,而涉及的50多个项目,多数都已经被暂停或终止。

  如何走出此类事件“一闹就停”的困局?

  业内专家和基层干部普遍认为,不科学的决策过程很容易成为群体聚集的导火索。公众对环境的要求和社会事务的参与度在提高,目前行政主导式的决策机制已经难以适应。立项、选址等工作前期没有公开讨论,项目招标、建设等程序没有征求公众意见,封闭的决策过程无疑容易助长公众的不信任情绪,引发强烈反对。

  一些受访的环保系统干部认为,群众关注和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逐渐高涨,说明社会的环保意识在增强,但环保在很多具体层面是专业的科学问题,一些群众环保知识滞后于环保意识的现实,应该得到正视。如果政府没有立场,完全被民意裹挟而导致错误的结果是荒唐的。在政府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方法的前提下,也希望群众能够理性发声。

  也有学者提出,如果合法合规的项目需要有人去承担环境成本,承担成本的人理应得到受益者的补偿,建议像征地一样,由专业机构对受影响地居民的损失进行量化统计,进行相应补偿,这样才能形成长效机制,来推动类似事件的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单光鼐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化解“一闹就停”尴尬,要先从沟通协商开始,耐心聆听群众声音,切实考虑群众利益,特别是在事前广泛征求民意,公众要广泛参与、充分讨论,项目行不行要有激烈交锋,最终达成共识。

  (付昊苏)

【编辑:于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