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丽水农产品进化旅游地商品 打开农旅新通道

2016年10月07日 15: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浙江丽水农产品进化旅游地商品打开农旅新通道
“特色中国·龙泉馆” 叶绍波 摄
“丽水山耕”020农旅产品智能体验商店 陈洁 摄
“丽水山耕”020农旅产品智能体验商店 陈洁 摄

  中新网丽水10月7日电(记者 奚金燕 实习生 陈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地处浙西南大山腹地的丽水而言,尤为如此。循着这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丽水砥砺前行十载,打磨出了“中国生态第一市”的金字招牌,积累了“弯道超车”的生态资本。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面对消费市场孕育出的日渐强大的购买力,记者了解到,丽水加快出台了《丽水市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助推生态农产品向旅游地商品“进化”,从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赢。

  农产品搭乘旅游快车逆袭成伴手礼受热捧

  地处江南之南的丽水,境内重峦叠嶂,溪水流翠,美景无限。然而比起名声在外的风景,丽水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山珍野果更让人垂涎。得益于好山好水的滋养,遂昌冬笋、云和黑木耳、青田田鱼、庆元香菇,这些山里人的家常菜,让城里人趋之若鹜。

  在位于丽水市龙泉市区的“特色中国·龙泉馆”,记者看到,来自当地的甜橘柚、红心猕猴桃,被裹上了精致的外衣,印上了时髦应景的卡通手绘图案,摆放在货架上,显得十分高大上。

  “前年,两万多斤的城北猕猴桃滞销,现在通过我们的形象包装和推广,今年的销量达到3万至5万斤。”该馆总经理叶绍波告诉记者,过去十多块钱一斤的猕猴桃,现在每斤卖到了26元,“原来是论斤卖,现在是按个卖。”

  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放在以前,作为长三角旅游市场中“可靠农产品集散地”的丽水,即使是组团的游客在景点批量购物,总体销售额依然非常有限。

  然而现如今披上“旅游地商品”的新包装后,这些素雅精致的礼盒如同东方文化的一种呈现,以直观的美学设计颠覆了农产品的传统形象:它们不再是廉价普通的日常食品,而是可以让人们互相馈赠、传递情感的体面伴手礼。

  “当我们的农产品变成旅游地商品后,它面对的是全国市场,和这个庞大市场里超乎想象的购买热情。”在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刘志龙看来,农特产品消费市场做大做强的关键,是与旅游接轨。

  今年开春,庆元县百山祖镇将斋郎红米、合湖田螺、坑底黑面菇等特色农产品包装一新,并将展销会开进了百山祖景区,引发了顾客抢购热潮。

  “市场就在家门口的景区里,农民按质定价,价格高也一样供不应求。”百山祖镇斋郎村村委会主任叶隆峰喜滋滋地说道。

  现如今在丽水,越来越多致力于农业发展的人开始意识到,即使是田间地头最常见、最平凡的果蔬粮食,同样能借旅游之风登上大雅之堂。

  “丽水山耕”应运而生品牌化发展实现农业裂变

  丽水物产丰饶,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九大主导产业,其中许多产业驰名国内,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由于品牌过多过滥,一时之间难以形成合力。

  “在农旅融合的过程中,丽水应全力培养一批农产品旅游商品生产主体,实施最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机制,提高农产品旅游地商品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创新开发,健全农产品旅游地商品营销体系,打造更具含金量的区域公共品牌。”丽水市农业局局长姜波的这一愿景,如今正成为现实。

  2014年9月,丽水推出了国内首个在地级市层面,整合全区域生态精品农产品的公共品牌——“丽水山耕”,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

  “‘丽水山耕’的运作方式是,丽水成立丽水市生态农业协会,由协会注册‘丽水山耕’商标,并委托国有独资的丽水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刘志龙告诉记者,这样一来,“丽水山耕”既体现了政府背书的权威性,又有行业的约束性,也不失市场主体的灵活性。

  “丽水山耕”品牌创立不到两年,已积攒了一批忠实粉丝。记者了解到,截至8月底,“丽水山耕”累计发展会员企业188家,培育品牌背书农产品206个,销售额达14.9亿元,平均溢价30%以上。

  “根据计划,到2018年,丽水全市累计将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和转化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各600个,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占农业一产产值比重达20%,促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姜波表示,未来将围绕农产品向旅游地商品的“晋级”之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转换、品牌、营销和监管体系。(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