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双十一”狂欢,落幕后会不会“一地鸡毛”?

2016年11月12日 14:5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社上海11月12日新媒体专电 题:“双十一”狂欢,落幕后会不会“一地鸡毛”?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周蕊

  电商企业预热近一个月,线下百货不甘落后开启“不打烊”活动,等待的就是“双十一”这24小时的业绩井喷。然而,狂欢节落幕后,会不会“一地鸡毛”?

  价格花招依旧,“剁手党”成“接盘侠”

  先提价后打折,价格不透明,促销产品玩“消失”……业绩一路飙升的电商狂欢节“双十一”里,价格却猫腻不少。

  --虚假促销。日前,北京市发改委官网通报了北京国美在线30多个商品存在虚构原价、虚假促销,诱骗消费者等问题,并开出20万元的罚单,然而在“双十一”里,这一问题依然存在。有网友用比价助手晒出天猫部分产品突击提价的证据,由于天猫的规则是以9月15日开始到“双十一”前活动商品真实成交的最低价为基准价格,部分品牌在9月14日大幅提价,以体现出所谓的“双十一”“让利”。

  还有一些电商网站上,与某卫视合作的系列产品从未以原价进行过实际的销售,长期以来销售的价格就是不同幅度的促销价,但在其“双十一”的活动专场,优惠力度却被按照这一从未销售过的原价进行计算,事实上,即使优惠后,相当数量的产品依然高于app上之前实际销售的价格。

  --“双十一”价格秘而不宣。尽管大多数的产品早在预热期已经将价格明示,但包括优衣库在内的一些品牌没有将部分产品的“双十一”价格明示,消费者购物车里的活动产品价格如何,完全靠零点刷新发现“惊喜”或是“惊吓”。

  --偷偷下架促销产品。以耐克旗舰店为例,至少有数款标示为“双十一”活动的产品在10日晚间突然显示为失效商品。网友“theLAW”吐槽:11:59分,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购物车就被清空,全部缺货,“双十一”不是一天,而是负一分钟。

  体验难保障,电商狂欢消费者不“欢”

  除了价格方面的种种花招,“双十一”的其他槽点也依然满满,用户体验难言保障。

  记者实地体验发现,“双十一”开始后的前十几分钟和一点开始支付尾款的前数分钟内,天猫的购物车至少“崩溃”了十几次,移动端的“崩溃”还能回到购物车页面手动重新发起买单,但电脑端的“崩溃”却需要在提示买单不成功的页面再度手动选择是否回到购物车等页面进行买单,一旦遇到“崩溃”需要至少几十秒才能再度进行买单。

  天猫预售条款苛刻,不支持定金退款。白领张梦在预售阶段购买了某旗舰店“比‘双十一’当天更优惠”的套装产品,后来发现另一家旗舰店提供了更优惠的价格,想要退货却发现需要支付定金被‘吃没’的成本,更生气的是,‘双十一’当天我去旗舰店一看,和预售活动一样的套装也在销售,预售并没有比当天更合算,实在是吃了大亏。”

  支付渠道“垄断”在网络上也备受诟病。“尽管我10日特地将默认的支付手段设置为一张银行信用卡,但零点开始后的快半小时里,实际显示的默认支付渠道却是‘花呗’,等我发现的时候已经在‘花呗’上面莫名其妙下了好几单。”白领郁林说,等自己发现“花呗”“劫持”了自己的支付渠道后,赶紧更换支付渠道,却发现多家银行的信用卡和储蓄卡渠道被标注为“忙”,使用这些渠道购买时不断出现购物车“崩溃”的现象,一直到快凌晨一点都无法正常买单。

  需多方联动,让狂欢后不再“一地鸡毛”

  从平台电商的狂欢节变为线上线下多行业多业态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双十一”拉动内需的能力不容小觑,然而,狂欢背后如何不再“一地鸡毛”,政府、企业、消费者都应有更多的思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日前表示,针对往年“双十一”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今年将会同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等部门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从历年“双十一”受理的相关投诉情况来看,产品质量货不对板、虚假促销频频出现、商家单方取消订单、快递服务严重滞后、售后服务难以保障等问题较为突出,电商企业在促销的同时,更应该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消保委方面指出,电商企业应保障促销的真实透明,提供真实、全面、准确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不得做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不得以“先涨后降”“高标低折”诱导欺骗消费者;同时,确保条款公平合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应注意理性消费,货比三家,避免落入商家设置的价格陷阱,并注重售后,妥善留存订单、发票等购物凭证以备日后维权。

【编辑:吴合琴】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