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境外资金持股市值突破1万亿,看好中国消费升级的前景

2017年11月09日 10:33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日前央行的统计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境外机构与个人持有的A股市值达到1.02万亿元。“一万亿”在58万亿元的股市面前看着有些单薄,但实际上它正在传递一个重要信号。

  2003年A股市场引入QFII机制以来,境外机构的投资标的与操作策略受到业界的特别关注,人们非常渴望一睹真正“价值投资”的风采。当第一份季度重仓股披露时,大家多少有些失望:前五大重仓股中兴通讯、长江电力、山东黄金、浦发银行和福耀玻璃显得平淡无奇。今天看来,外资的投资手法确实老道:上述个股的累计涨幅最低9.6倍,最高25倍;同期上证综指仅上涨了不到1.5倍。如此看来,适当参考“外来和尚”的动向对于不断完善我们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确有裨益。

作者 王剑辉(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作者 王剑辉(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从上述央行数据可以看到,这是国际资本为中国经济长期前景投下的赞成票。在外资看来,A股市场在过去十几年里经历了重要的制度革命,非系统性风险因素整体减少,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对本地经济的反映也更为全面真实,与其他新兴市场的表现也呈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互补性;过去五年来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驱动逐步转向消费拉动,激活了内部市场的巨大潜力;尽管去杠杆的艰苦过程尚未完结,但政府稳定经济的各项政策力度超过预期,实现软着陆和转型升级的前景令人信服。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IMF在其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多次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今年10月10日,IMF又将中国今明两年GDP增速上调至6.8%和6.5%。同期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增长了16%,外资持仓市值增长了60%;剔除大盘股和组合中重仓股的涨幅影响,外资的增持幅度至少在15%-20%。

  市场在技术层面的积极变化也增强了外资对A股的信心,为其投资组合注入活力。首先,沪港股市和深港股市互联互通在QFII之外提供了又一个进入A股的重要的途径,对于个人境外投资者更为便捷。自开通以来,北上资金累计净买入约3300亿元的A股;按照三成持仓余额估算,来自香港方面的投资贡献度可能达到20%以上。其次,A股市场在2015-2016年的剧烈震荡之后逐步稳定并回到“慢牛”轨道上来,整体提高了A股资产价值。自2016年中至今,沪深300指数累计上涨了27%,对于外资持仓市值的贡献率达到45%。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回升对于资产配置和资产价值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自一月至今,美元人民币(离岸)总体走强,这既能够缓解流动性担忧,又使得包括A股在内的人民币资产“升值”。此外,MSCI在6月份宣布将A股纳入新兴市场指数,尽管初期权重不高,但仍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国际资本对于A股市场长期投资前景的认可与期待。今年以来,外资持仓的同比增速中值将近44%,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17%。

  通过观察QFII的重仓股季度数据我们发现,外资对于中国消费升级的前景非常乐观,同时对于老龄化趋势的受益板块也更为关注。2016年三季报时,QFII的重仓股中比重最大的是银行(35%),主要是南京银行等几家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的城商行;其次是包括食品饮料、耐用消费品、零售和餐饮旅游等领域的消费相关行业(33%),贵州茅台、海尔集团、格力电器等白马股位居前列;被称为“大消费”的汽车与医疗医药分别占比4%;包含资本货物、材料、运输和能源等行业的传统周期性板块占比12%;包括软硬件及设备的科技行业占比9%。今年三季报中,传统周期类、科技、汽车板块占比保持不变;银行占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至30%(主要因德意志银行转让华夏银行所致,外资持有的其他银行仓位基本不变);消费类比重增长1个百分点至34%(部分原因是白酒、家电的突出表现);医疗医药类显著提高了3个百分点至7%。

  值得注意的是,以QFII为代表的外资机构在个股投资上经常采用长期持有策略。比如贵州茅台、五粮液、海尔集团、格力电器、上海机场、深圳机场、海康威视等行业龙头都是常年出现在同一机构重仓股名单前列。这些品种市场份额和业绩持续向好,商业模式简明易懂,资本运作比较规范适度,虽然没有太多“故事”,但长期持有的回报很高。因此,建议市场上有更多投资者肯于接受并坚持这种“平淡”而朴素的投资逻辑。 (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王剑辉,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宏观行业趋势和市场策略,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证券业协会和深交所奖项。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罗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