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科学把握政治过硬的要求

2019年02月25日 11:39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科学把握政治过硬的要求

  在党的建设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政治,要求政治过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硬”就是必须做到政治过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做到“两个维护”、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一)

  把握政治过硬的要求,在向党中央看齐、维护核心的层面上,要把握四个关键词:全面、具体、坚定、绝对。“全面”,就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全面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具体”,就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具体的,不能光口头讲讲,要落实在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上;“坚定”,就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坚定的,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竭忠尽智;“绝对”,就是对党绝对忠诚,即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可见,我们讲政治,要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握政治过硬的要求,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层面上,也要把握四个关键词:最高、中心、根本、境界。“最高”,就是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中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衡量我们党是不是讲政治的根本标准;“境界”,就是如入党宣誓时所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按照这样的标准和境界来修身、用权、律己和谋事、创业、做人。

  以上这两个层面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政治过硬:既要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又要明晰以身许党许国的使命担当,做到从内心到行为都过硬;既要在平时忠诚可靠,又要在关键时刻站得稳、靠得住,做到任何时候都过硬;既要在拒斥利益集团的“围猎”时坚如磐石,又要在摒弃自己的私利时毫不动摇,做到从对人到对己都过硬。总而言之,始终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做永不锈蚀的“政治钢铁”。

  (二)

  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一些政治不过硬的表现:如,骨头不硬,做“两面人”;见风使舵,做“墙头草”;爱惜羽毛,做所谓“开明绅士”,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做到政治过硬,需要在加强理论学习、践行党的宗旨、增强“四个意识”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理论上有深度。事实证明,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政治上要过得硬,就要在理论上钻得深,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

  二是要在情感上有厚度。这个情感,是对党和人民的情感。站稳人民立场,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对人民充满深厚感情,政治上就过硬,就敢于为党和人民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不断培植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是要在大局上有高度。这个大局,就是党和国家的大局。一些人政治上不过硬,很多时候是因为站位不高,只想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党员干部要敢于和善于跳出个人、家庭、部门、圈子的狭窄视野,把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大局摆在第一位,始终站在党和国家的大局上看问题、提建议、作决策,坚持以党和国家的大局为重,把单位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置于大局中考量,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围绕大局开展工作的促进派和实干家。还要看到,有没有正确的大局观,也是一个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的重要表现。因此,提高政治站位,在政治上过硬,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刘光明)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