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首钢冷却塔将现敦煌“飞天”壁画

2019年04月21日 01:3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首钢滑雪大跳台将于年内完工
  首钢冷却塔将现敦煌“飞天”壁画

目前大跳台本体的临时钢结构支架已经架起

  刘博强(左)在冰壶馆清理冰面上的冰碴

  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来到首钢园北区,探访了正在建设中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大跳台出发区、起跳区、缓冲区的水泥地基已经打好,支撑大跳台本体的支柱材料已经运到现场等待吊装,支撑大跳台本体的临时钢结构支架也已经架起。据了解,首钢滑雪大跳台于年内完工,届时大跳台后边的冷却水塔表面将被投影上敦煌“飞天”壁画的图像作为大跳台背景进行衬托。

  首钢滑雪大跳台比赛场地是冬奥会北京城区内唯一的雪上比赛场地,该项目利用首钢原有的四座冷却塔和制氧厂等工业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一座永久保留的大跳台,是2022年冬奥会重点工程,也是新首钢地区的标志性建设项目,今年年底将达到冬奥会测试赛要求。据首钢建设投资公司党委副书记张福杰介绍,“飞天”是敦煌壁画中被大量表现的形象,飘逸而优雅,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一方面飞天曲线与滑雪大跳台本身曲线较为契合,另一方面飞天汉字中的含义与英文“Big Air”一词,都有空中腾跃、向空中飞翔的意象。

  日前,北京的天气已逐渐转热,首钢“四块冰”里,仍是一片冰凉,国家队运动员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训练。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首钢的“四块冰”,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四个训练场馆已经投入使用。据首建投公司工程建设部冬训中心项目经理曹雷介绍,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三个场馆是连在一起的,由当年的精煤车间改造而成,现在外观仍然保持着原有框架。曹雷说,精煤车间就是储存煤的大型仓库,有300米长,正好可以容纳一辆火车进出送煤。在进行场馆改造时,几乎是平均分成三部分,每个场馆都有100米长。作为国家队冬奥训练场馆,为全力保障国家队队员在训练和参赛时“无差异感”,场馆建设、制冰工序及各方面设施,都严格按照冬奥会标准要求,尤其是“这块冰”。在冰壶馆内,曹雷指着运动员正在训练使用的冰面说,这块冰的浇注完成需要10到15天时间,每天洒水增厚几毫米,整个冰层厚4厘米。在光洁的冰层下,是十几道精密工序的保障层,大约有30厘米。保障结构层分为地板加热防结露冻胀层、防冻胀加热层、保温层、保护层、滑动层、防水层以及混凝土制冷层等,十几层叠加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人们看到的“一个冰面”。

  冰球馆共四层,地下是制冷设备机房和停车场,地上一层除场地外,主要为运动员设置有水疗房、医疗室、更衣室等,二层和三层主要为观众区,设有商业、餐饮等配套设施。据了解,首钢冰球馆是“四块冰”中唯一一个设置观众看台的场馆,观众区设有固定和可移动座椅,场馆可实现冰球、篮球、商演、新闻发布等各类功能的转换,观众座位数量可在2500至4500个之间自由组合。在这个冰球馆刚举行完国际女子冰球赛,现正在进行国际大学生冰球赛。

  文/本报记者 刘婧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讲述

  首钢老工人向顶级制冰师学习制冰技术

  在首钢冰壶馆内,北京青年报记者见到了刘博强。他1996年技校毕业之后,就到首钢轧钢厂工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首钢人”。

  在首钢的20多年工作生涯中,刘博强先是在轧钢厂工作了5年多,又被调到首钢第二炼钢厂做了9年焊工。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到来,首钢停产,2013年,他被分配到园区综合服务公司,在基地安装部做空调的安装调试和维护保养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为以后他向“制冰”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首钢“四块冰”开始建设,急需一批服务冬奥的制冰扫冰人员,刘博强第一个报了名,于2017年到首都体育馆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其间还随国家体育总局到沈阳进行了集中培训和学习。“当时对制冰根本没有概念,我还以为是和制作冰棍有关呢!”说到这儿,刘博强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在首都体育馆培训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了国家运动员隋文静和韩聪表演的花样滑冰,近距离感受到冰雪运动的美之后,就再也放不下这份工作了。能够服务冬奥,对于刘博强来说,是一份莫大的荣誉。当时,首都体育馆只有一块冰,刘博强和其他培训班的同学只能看准运动员休息的间隙,抓紧“上冰”学习扫冰技艺。

  学成归来,首钢的“三块冰”也陆续建好了,刘博强和其他被送去培训的首钢员工如愿上岗,开始职业生涯的转型。一开始,他在花滑和短道速滑馆进行冰场扫冰作业,目前,他被分配到对制冰扫冰要求最高的冰壶馆。“从早晨7:30到晚上7:30,我要进行四次扫冰。”刘博强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个程序更复杂一些,在那两个场馆一个人10分钟就能完成的工作,在这边需要四个人一起花半个小时才能完成。“先是打点,再把冰点上的尖推平,最后把多余的冰碴清理出来。”刘博强说。

  这些天,国外一位顶级的制冰师正好在现场指导工作,虽然刘博强英语基础不好,交流起来不是很流畅,但他善于观察,每次这位国外专家“上冰”时,他都在一边认真地看着,琢磨国外专家每一个动作的“门道儿”,慢慢地,自己也“偷学”了几招。“国内的专业制冰师实在是凤毛麟角”,刘博强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希望自己能学习到更多技术,将这门“手艺”普及给更多人。

  文/本报记者 刘婧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编辑:罗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