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定西马铃薯“变身记”:从填饱肚子到“撑起”腰包

2019年09月27日 16: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甘肃定西马铃薯“变身记”:从填饱肚子到“撑起”腰包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负责人李进福查看马铃薯培育情况。 艾庆龙 摄

  中新网兰州9月27日电 (艾庆龙)“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一句俗语,甘肃省定西民众口口相传至今,讲述着西北民众对马铃薯的“情怀”。从自给自足到规模发展、从产业培育到产业升级,在这座西北城市发展过程中,马铃薯产业始终是发展动力之一。

  定西市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资源极度匮乏。1982年,国际荒漠化组织、联合国官员实地考察后给予“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结论。“缺粮吃、缺水喝、缺衣穿、缺柴烧”是此前定西真实写照。

图为经雾培法培育的马铃薯幼苗。 艾庆龙 摄
图为经雾培法培育的马铃薯幼苗。 艾庆龙 摄

  在定西,粮食短缺是贫困最浅层表现形式。马铃薯特殊生长习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特性可弥补食物不足,成为该地民众填饱肚子的主食,是名副其实的“救命薯”。

  近日,中新网记者来到定西市,实地探访该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历程和“变迁史”。

  “原来,种植技术简单、粗糙,产量基本满足自家需求。”50岁的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村民王延辉是种植马铃薯的“专业”农民,他对比种植马铃薯前后变化说,以前,选种依靠眼看,将形状趋圆、大小适中的土豆藏于地窖,来年,一分为二,种在土地里。

  “种地也是个技术活。”现已掌握高架苗床育苗法、水培雾培等无土栽培技术的王延辉告诉记者,马铃薯品种逐渐细化、各生产环节趋向专业化。

  据当地官方公开文件显示,1996年,定西市实施“洋芋工程”。2008年,定西市立足改善民生,开始打造“中国薯都”,使马铃薯产业步入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的新阶段。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负责人李进福从事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原种和商品薯研究、生产、销售工作已有20多年,曾参与种薯生产相关国家标准制定。他介绍说,该研究所与官方合作,在香泉镇流转土地280亩,投资1.1亿元,建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李进福表示,该研究所已具备生产脱毒试管6000万株、1亿粒原原种、2万吨原种生存规模。2017年销售创汇800多万美元。

  同时,定西官方还培育发展了蓝天淀粉、爱兰薯业等一批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组建省级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变性淀粉工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膨化食品、主食产品等应运而生,开拓了广阔市场。

  目前,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产量超过500万吨,分别列全国地级市第二位和第一位。

  “2018年,定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5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2%。”定西市副市长陈学俭表示,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定西优势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完)

【编辑:孙静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