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专家谈我国营商环境排名提升:背后是政府的重视和改善

专家谈我国营商环境排名提升:背后是政府的重视和改善

2019年10月26日 13:37 来源:经济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新时代民营经济和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北京10月26日讯 记者曾金华报道: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了《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的排名从2019年的第46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31位,大幅提升15位。

  世行每年发布的这个报告有什么特点?营商环境排名跃升背后反映了什么?就相关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营商环境研究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吴剑峰。

  问: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指标体系有哪些特点?

  答:营商环境的英文是DoingBusiness,通俗地讲,就是在各个国家做生意的难易程度。从世行的报告来看,这五年来中国排名大幅上升,说明在中国做生意是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容易了。

  要读懂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首先需要了解其指标体系的特点。第一,全生命周期性。世行关注的十大指标覆盖了企业从成立、日常经营到可能破产的全周期流程,从各个环节来考评一个国家的营商环境。第二,预测性。世行基本上是用一个国家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的数据来预测2020年的营商环境(纳税指标除外,用的是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全年的数据)。第三,客观性。世行报告的数据资料来自各国的政府部门、企业、中介机构等,但是主要以企业的反馈意见为准,而且调研的企业是自身随机抽选的。第四,动态竞争性。世行报告对全球190个经济体进行动态的、竞争性的排名;这意味着一个国家营商环境有所改善并不代表排名一定提升,这取决于其他经济体的相对改善程度。

  问:营商环境排名上升背后反映了什么?

  答:从世行近五年的全球营商环境排名来看,我国的营商环境大幅改善,排名不断提升。在《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16》中,我国位列第84位,当年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营商环境改善最显著的国家;2020年报告中,我国排名第31位,五年中上升了53位,并且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为显著的前十大经济体。

  营商环境排名上升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通过出台并有效落实一系列改善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真正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努力提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营商环境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覆盖了企业发展的全部生命周期,这就需要一个国家抓好顶层设计,从思想意识、政策法规、流程优化、部门协作、服务效率等多方面齐头并进、统筹安排。

  过去五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优化营商环境进行了重要的决策部署,一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例如《国务院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多证合一”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等;近日,国务院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制度上提供了法律指引和保障。

  另一方面,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对改善营商环境非常重视,成立专项小组来协调、推进营商环境的改进工作,不断落实“放管服”各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譬如,北京市2018年公布了首都优化营商环境的“9+N”(九项主要政策和N项配套措施)一揽子政策,确立了298项任务清单,当年完成了其中117项任务,2019年计划完成102项任务。

  问:世行报告是第三方评价,企业感受又是如何?

  答:通过对企业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在过去五年中都能充分感受到营商环境的改善,获得感非常强,对各级政府在营商环境方面付出的努力表示认可。

  譬如纳税方面,《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05》提到中国企业平均纳税次数是37次,需要准备35天时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16》纳税次数降到9次,需要11天左右的准备时间;而在2020年报告中,纳税次数降到7次,准备时间降到6天左右。我们今年访谈了北京市51家企业纳税负责人,他们认为近年来缴纳税费种类、纳税税率、准备时间和便利程度均大有改进。

  问:下一步如何继续优化营商环境?

  答:前面说过,世行营商环境报告的排名具有动态竞争性。这就意味着营商环境的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中国和领先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我们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借鉴排名领先经济体的政策法规和具体举措,不断优化我国的营商环境。

  展望未来,我相信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指引下,随着《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以及京沪两地既有深化改革措施的稳步推进,中国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力将不断提升,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编辑:刘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