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边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

分享到: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边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

2019年12月11日 00: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边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主题边会现场 夏宾 摄

  中新网马德里12月10日电 (夏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主题边会12月9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马德里大会中国角举行。

  该边会由生态环境部指导,中国新闻社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联合主办。

  边会通过主题发言、圆桌讨论、生态文明建设图片展、生态文明建设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在生态文明试验区、长江大保护、“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制度安排、政策支持、地方实践和创新成果,全面、立体、生动地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主题发言环节由中新社经济部主任俞岚主持。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院副院长王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发展司副处长林泊生、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主任朱黎阳、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编委会委员高先民先后发言。

(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 夏宾 摄
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 夏宾 摄

  李高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共建绿色地球家园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李高指出,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愈发协调统一;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和投入不断加大;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以全球气候治理助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院副院长王毅) 夏宾 摄
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院副院长王毅 夏宾 摄

  王毅指出, 中国的环境与发展关系总体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至1998年,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条件较弱,处于问题导向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98至2012年,中国已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能力,开始规模化环境制度,包括大规模生态恢复和大规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规模治理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出现更加系统化的、自上而下设计的思路,伴随着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发展司副处长林泊生) 夏宾 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发展司副处长林泊生 夏宾 摄

  林泊生表示,中国正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是强化问题导向,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第二是强化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是强化创新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主任朱黎阳) 夏宾 摄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主任朱黎阳 夏宾 摄

  朱黎阳表示,通过数年的改革创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取得一系列成就,充分发挥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平台作用,为全国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了新路径,积累了一批可供推广的地方经验,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发展、绿色惠民。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 夏宾 摄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 夏宾 摄

  黄晶主任指出,中国把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作为落实2030年议程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为基础,在“十三五”期间建设10个左右示范区,形成一系列可复制的创新示范样板。2018-2019年,国务院批准太原、桂林、深圳、承德、临沧、郴州为第一批和第二批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下一步,将按照创新理念、多元参与、问题导向、开放共享的发展思路,稳步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活跃平台,不断扩大示范区的国内外影响力。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 夏宾 摄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 夏宾 摄

  李俊峰表示,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和低碳排放。推动低排放发展是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进程要求。实施长期低排放战略也是中国跟上时代潮流的重大机遇。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编委会委员高先民) 夏宾 摄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编委会委员高先民 夏宾 摄

  高先民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的传播中,要让公众“看到”。视觉媒体应充当这样一个角色:让更多的人直觉感受到极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这是成本最低的一个取得社会共识的做法。

(中国新闻社编委、经济部主任俞岚) 夏宾 摄
中国新闻社编委、经济部主任俞岚 夏宾 摄

  俞岚在总结时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是世界问题,需要全球协调机制;同时也是国别问题,需要各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其中,大国的作用至关重要,不仅是思想的统一,规则的制定和行动的协调,更是发挥示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共同的责任担当。鉴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和人口数量,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一定是鸿篇巨制,而且是开放的多卷本。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解读并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和成果,是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作出的应有贡献。

  在圆桌讨论环节,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儿童投资基金会(英国)中国办公室项目总监刘强及美国能源基金会传播总监荆卉,以外部视角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建言献策。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儿童投资基金会(英国)中国办公室项目总监刘强及能源基金会传播总监荆卉参与圆桌讨论) 夏宾 摄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儿童投资基金会(英国)中国办公室项目总监刘强及能源基金会传播总监荆卉参与圆桌讨论 夏宾 摄

  吕学都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经验有些可供他国学习,有些他国则学不来,例如中国可以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很多其他国家政府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刘强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路径依赖问题,需要进行产业革命,例如在能源方面、消费方式方面等都需要有一些革命性的变化。

  荆卉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传递中国的绿色经验、讲中国的绿色故事,同时也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的绿色转型发展,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之举。

  他们同时建议,中国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用国际化的语言和更加多元的方式去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完)

【编辑:孙静波】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