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德国专家: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建设性贡献

德国专家: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建设性贡献

2019年12月13日 11:32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柏林12月13日电 (记者 彭大伟)联合国气候变化马德里大会(COP25)正式会期即将结束,如何看待中国在节能减排、实现气候目标方面的贡献和潜力?多位德国专家近日在采访中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其可在实现气候承诺的同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柏林自由大学可持续发展专家、文明对话研究所高级顾问贝特霍尔德·库恩(Berthold Kuhn)等多位德国专家近日在采访中向<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表示,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其可在实现气候承诺的同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彭大伟 摄

柏林自由大学可持续发展专家、文明对话研究所高级顾问贝特霍尔德·库恩(Berthold Kuhn)等多位德国专家近日在采访中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其可在实现气候承诺的同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时值岁末,外界颇多关于中国经济增速的讨论,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如何在兑现气候承诺的同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柏林自由大学可持续发展专家、文明对话研究所高级顾问贝特霍尔德·库恩(Berthold Kuhn)看来,中国有相当大的潜力可在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结构朝着绿色低碳节能的方向转型。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是全球最大的投资国。我相信中国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概率很高。”贝特霍尔德·库恩进一步指出,事实上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对于中国而言,其发展优势在于国内尚有巨大的市场消费潜能等待释放,“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市场的规模远非欧洲抑或日本可以相比拟。在中国未来经济增速方面,我比许多外部专家预测的要乐观得多。”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上海联络处首席代表罗茵如(Corinne Abele)等多位德国专家近日在采访中向<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表示,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其可在实现气候承诺的同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彭大伟 摄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上海联络处首席代表罗茵如(Corinne Abele)等多位德国专家近日在采访中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其可在实现气候承诺的同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上海联络处首席代表罗茵如(Corinne Abele)认为,中国将能够成功实现其承诺的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与此同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我对此有信心”。

  “节能减排并不意味着要舍弃经济增长,重点是如何调整经济结构。”罗茵如表示,中国目前完全有能力确保6%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但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变,并克服这一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谈及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作用,贝特霍尔德·库恩用一本书的名字作为回答——“中国会拯救这个星球吗?”

  他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完全有能力扮演榜样的角色,与此同时,中国又是一个正在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发展中大国,从而扮演了一个沟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搭桥者”角色。

  “在制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达成上,中国都发挥了建设性作用。”贝特霍尔德·库恩说。

  受访专家同时认为,德国和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广泛。罗茵如表示,两国在环保技术、医疗健康、数字化等领域可以开启广阔的合作空间。

  贝特霍尔德·库恩指出,两国可围绕新能源汽车展开更多合作。他表示,德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起步较晚,但目前宝马、戴姆勒、大众等主要车企已经与中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华生产新能源汽车,“德国在汽车工程方面经验丰富,两国未来合作潜力尚大。”(完)

【编辑:陈海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