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打通难点有序复工复产 经济复苏趋势令人鼓舞

中国打通难点有序复工复产 经济复苏趋势令人鼓舞

2020年04月20日 13:02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李金磊)中国现在复工复产的情况如何?如何解决复产达产面临的难点堵点?如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当下,中国在综合施策,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3月份各项经济指标正在逐步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中国经济出现的复苏趋势令人鼓舞。

资料图:甘肃嘉峪关企业加班加点赶制纱布口罩和防护服。
资料图:甘肃嘉峪关企业加班加点赶制纱布口罩和防护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复工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袁达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各地方各行业分区分级、精准有序复工复产,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复工。

  从电网企业监测的用电情况看,有色金属、医药、电子、化工、钢铁、机械等工业行业用电量已基本达到或超过去年水平。

  从物流情况看,铁路装车数已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民航、港口、水运均正常运营,快递业务量已明显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从重大项目情况看,各地坚持分类指导、分区分级精准施策,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力度,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有力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开复工提速扩面。

4月12日,航拍安九铁路安徽段潜山制梁场最后一榀箱梁浇筑现场。韩苏原 摄
4月12日,航拍安九铁路安徽段潜山制梁场最后一榀箱梁浇筑现场。韩苏原 摄

  及时打通复工复产难点、堵点

  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畅通经济循环,这是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前提。

  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严鹏程20日表示,要针对当前复产达产面临的难点堵点,抓紧落实调整完善后的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加快清理取消不合时宜的临时管制措施和各项不合理规定。

  同时,要切实发挥大项目、大企业的牵引作用,着力支持点多面广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商复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达产。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客观上导致海外需求下降,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给产业链供应链带来比较大的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20日表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关键在于企业的稳定生产,将重点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全力保证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通过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伍浩指出,企业复工复产后实现复产达产,需要供给和需求的有效促进。要做好国内大循环这篇文章,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新需求、引领新需求、创造新需求。危中也有机,这次疫情暴露了很多短板和弱项,可能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将改变生产的组织方式。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许科敏指出,畅通产业链循环,持续梳理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名单,动态调整、压茬推进,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打通难点、堵点,让产业链有效“转”起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浙江杭州持续复工复产,钱塘江畔再现绚丽夜景。柱子(通讯员) 摄
浙江杭州持续复工复产,钱塘江畔再现绚丽夜景。柱子(通讯员) 摄

  中国经济复苏趋势令人鼓舞

  严鹏程指出,当前经济运行正常秩序正在有序恢复。目前各地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正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进程。

  从3月份以来的情况看,各项经济指标正在逐步好转。生产方面,用电量、货运量等实物量指标明显恢复,3月份工业降幅比前2个月大幅收窄12.4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收窄3.9个百分点,4月上旬用电量已同比增长1.5%。

  需求方面,内需正在不断恢复,一季度投资、消费降幅分别比前2个月收窄8.4个、1.5个百分点。预期方面,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回升16.3个、22.7个百分点,双双重回荣枯线以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中国经济出现的复苏趋势令人鼓舞。(完)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