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沪四方共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

沪四方共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

2020年05月29日 18:0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沪四方共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
    5月29日,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 王博 摄

  沪四方共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推动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中新网上海5月29日电 (记者 许婧)长于“创新链”的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工于“产业链”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9日在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共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将汇集校、企、医、监、研多方资源,以医护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重点开发进口依赖度高、临床需求迫切的高端医疗器械或医疗材料,实现医疗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医院-高校-研究院-企业-医院”的医疗器械产业闭环。

  有学者指出,医工交叉是医学发展的动力,是工程科学永恒的主题。当下,面对发达国家可能实施的生物医药技术和配套服务的封锁,加快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而高端医疗装备的开发涉及临床医学、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等众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这些跨领域复杂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医工交叉。

  去年9月,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聚焦医工交叉,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仅仅半年时间,在这个平台和机制培育下,项目成绩斐然——混合现实手术导航系统为主刀医生提供虚实叠加的精确血管位置定位导航功能,已完成多例肩背部及腿部游离皮瓣切取术;以材料创新打造的“升级版”手术高频电刀,不仅使用安全、舒适,而且能够防止组织黏连,已在医院开展动物实验……一项项医工交叉新技术即将步入临床应用,逐步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序列:5个项目处于产业化落地期、14个项目处于产业化转型期、38个项目处于培育期。

  基于此,瞄准百姓健康实际需求,“医”“工”专家携手打造出智慧医疗项目储备池。

  “我们和上理工的合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这些举措打通的是医工交叉的‘前半场’,也就是提出临床需求、找出临床问题并进行研究。对医工交叉来说,更重要的还有‘后半场’,也就是成果转化,这才是医工交叉合作的真正落脚点,也是我们真正掌握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和药物领域核心技术的关键所在。”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谈道。

  正如陈国强所说,从需求到研发,从研发到制造,从制造到产品,是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的系统工程。如何让“储备池”的项目真正孵化成“医生用得顺、百姓用得起”的医工交叉成果,还需多方力量的汇聚。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作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头羊”,携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进军医疗产业,致力于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此次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等的携手,是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赢得大健康产业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也将为医工交叉项目后续的快速落地注入硬核的产业力量。

  对此,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谢晓明表示:“我们将瞄准临床医学前沿和高端医疗装备科技创新关键技术支撑需求,积极导入前沿创新资源,推动关键学科研究和支撑性信息技术的突破,尽快实现医疗装备的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在上海市、杨浦区的大力支持下,‘环上理’医疗器械产业带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医工交叉的完整链条必将崛起为特色鲜明、功能强大的产业供给体系,推动中国医疗器械不断走向高端化、精细化、品质化,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上理工校长丁晓东颇有信心。(完)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