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家机构光吆喝不出钱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声再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36家机构光吆喝不出钱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声再起
2009年02月13日 09:43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虽然目前新股发行已经暂停,但是中国证券业协会的一则处罚通知,让市场关注焦点再度集中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上。

  起因  36家机构被罚

  日前,中国证券业协会对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36家询价对象采取自律处理措施。这36家机构作为询价对象在2008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询价工作中均出现报价高于发行价格却未申购的情况。

  证券业协会特意点名批评了两家机构,其中,中原证券曾因报价高于发行价格却未申购的行为于2007年7月受到监管部门的发函警告,但在2008年实施网下发行电子化后仍多次出现同类情况,因此成为典型之一。而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自2008年3月实行IPO网下发行电子化后共7次参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初步询价工作,报价均高于发行价格却全部未申购。证券业协会对这两家机构给予警告处分、责令其整改3个月、整改期间暂停询价资格。对另外34家机构则以谈话提醒进行了警示。

  为何机构光吆喝不出钱,抬高新股发行价格背后是否有利益输送嫌疑?这成为近期股民热论的话题。

  调查  受罚机构称其实参与了网下申购

  对于漩涡中的两家公司,记者昨日进行了采访。相比中原证券的沉默,景顺长城基金相关人士则表示对于处罚觉得有点“冤”,并透露已经申请了行政复议。“这两天我们的电话都快被爆了,细节我们在网站上进行了说明。”

  记者昨日登陆景顺长城基金网站,找到了这份说明。在说明中,景顺解释称,“2008年度共参与7只新股询价,除其中1只股票由于公司旗下基金参与了同一发行期内另外5只股票网上申购而没有申购外,其余6只股票全部参与网上申购”。对于参与了网下询价,却在网上申购,景顺解释的原因是,从2006年8月起,公司投资制度决定不投资带有锁定期的股票,包括IPO网下申购。同时,在每次参与新股询价时,公司在递交的《新股询价信息表》中的“在报价区间的申购意向”一栏均明确填写“不确定”或“不申购”。

  景顺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呢?记者昨日采访了深圳另外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他表示,“新股发行申购具体情况有迹可查,作为中国证券业协会的会员,一般公司应该不敢对着干,应该在公开表态前跟协会有所协商。实际上,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叫价而不申购,而是目前新股发行制度本身的缺陷”。

  分析  机构主导新股定价模式需要变革

  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现有的询价对象共有250家,其中就有36家出现了问题,可见问题的普遍性,发行制度的问题又出在哪里?

  目前,最终确定的新股发行价格,是承销商、上市公司和申购机构在询价上下限区间中讨论得出的。一般的,参与询价的,都是有意申购该股票的机构投资者,各自根据自己对该股的分析判断,申报出价格。但承销商为了凑够机构数量,或者为了拉高发行价的定价区间,就找到与其关系较好的机构参与询价,这样上市公司、承销商和股托三者都将有利可图。

  大通证券策略分析师吴䶮表示,从现有询价制度上来看,的确存在弊端,一方面机构被赋予了定价权,但是也有权不参与申购。如果询价机构最终没有参与竞价,虽然表面上与其无关,但是如果报价高,发行人募集到的资金就多了,对承销商和上市公司有利。对此,景顺长城基金表示,“根据我公司报价区间和实际发行价格的比较,不存在较大价格偏离现象及操纵价格嫌疑。”

  可见,出现“叫价不申购”的深层次原因是目前新股发行制度的弊端。目前新股定价权被少数机构垄断,导致价格与价值背离,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是机构控制了发行价与上市价从中牟利。同时在申购中个人投资者只能参与网上申购,机构则可以在网上、网下同时进行,又是另外的不公平。(记者 贾肖明)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