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会:国外大牌"集体缺席" "自主创新"逆市飘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科博会:国外大牌"集体缺席" "自主创新"逆市飘红
2009年06月02日 14:5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5月19日,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下称“科博会”)启幕。在金融危机弥漫全球的背景下,尤其是参展名单上国外大品牌几乎“集体缺席”——而他们通常是历届科博会上的“主角”,这一切都使得人们做好了这将是一届“最糟糕的科博会”的心理准备。

  但是,最终的结果出乎了很多媒体和公众的预料。此次科博会上,不仅签约额大幅上扬,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批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逆市飘红、大放异彩,众多隐形冠军纷纷浮出水面,成为本届科博会上最耀眼的明星。

  六天签约近40亿

  5月24日,为期六天的科博会在北京落下帷幕。记者从科博会组委会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本届科博会共签订招商引资、技术合作、贸易项目107个,总签约额为39.26亿美元,比上届增长了39%。其中,参会的各省区市签约项目83个,共16.2亿美元,占总签约金额的41%;北京城市发展功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约项目24个,共23.06亿美元,占总签约金额的59%。

  科博会期间,来自8个国际组织的高层负责人、27个国家和地区的51个境外代表团的500多位境外来宾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30多个国内代表团的共17.5万人参与了科博会活动。其中,为期5天的科博会展览会共接待16万人次参观交流。同期举行的5场高规格的主题论坛和11场专题推介活动,不仅碰撞出许多思想火花,也达成了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合作、产业承接以及投资融资等诸多实质成果。

  据科博会组委会透露,本届科博会签约资金中90%为内资,中央和地方、东西部区域合作成为主流。

  5月20日,记者来到科博会展览会的所在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与往年相比,大多数人会感觉到今年的科博会似乎“朴素”了许多,以往华丽眩目、夸张气派的超大展台被简洁大方、简单实用的“小”展台所代替。

  本届展会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新面孔”众多,很多企业都是首次亮相科博会,以集中参展的150家来自北京中关村的企业为例,它们70%以上是首次参展。

  当然也有一些熟悉的老面孔,AMD就是北京科博会的“数朝元老”。“对科博会的重视其实也是源于AMD对中国市场的重视。”AMD公司副总裁、中国OEM业务总经理潘晓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AMD的最高层早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AMD要成功,就一定要在中国成功,而且不能是短期的成功。”

  潘晓明表示,AMD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在跨国企业当中是不多见的。“我们不仅仅要使中国成为我们的销售中心,而且要成为AMD的业务中心,要有研发、有销售、有生产。”他说。

  自主创新企业逆市飘红

  国外大牌的纷纷缺席并没有使得今年的科博会缺少亮色,反而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使得今年的科博会更有看点。以往被LG、三星、松下等国外大品牌所占据的1号馆的最佳位置如今被海尔、长虹、联想、海信等民族品牌取代。

  记者也从展会组委会了解到,中国本土的自主创新型企业成为了本届科博会的绝对主角,展览会上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占到近90%,众多来自全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世界之“最”在科博会上展示发布。

  作为特种计算机领域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深圳研祥集团,就在今年的科博会上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极地酷霸JNB-1401”系列坚固笔记本产品。据介绍,该产品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打破了海外同类产品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尽管金融危机使得很多国内外的IT企业受到重创,但是研祥却在2008年实现了46.72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144%;今年一季度集团销售额为15.63亿元,同比增长151%。

  对于这种逆市飘红,研祥集团副总裁陈英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所谓秘诀就是研祥一贯坚持的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源于企业拥有核心技术。“从1997年开始,研祥一直坚持每年10%以上的研发投入,这在同类型和相关企业中都是投入最大的。”她说。

  据陈英透露,研祥目前已经开始在兼并收购上加快谈判的步伐,“现在收购成本相对较低,对于有良好准备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陈英表示,“我们已经在接洽目前同领域中全球前三位的企业。”

  尽管曾闹得沸沸扬扬的“研祥赞助曼联”计划最终并未如愿,但是陈英表示:“我们在欧洲等地的布点工作已经展开,国际化在稳步前进。应该说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国很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现在研祥的海外市场只占销售总额的一成多,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希望达到‘三七开’。”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