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投产将迎"政策年" 产能是否过剩再起争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多晶硅投产将迎"政策年" 产能是否过剩再起争议
2010年06月11日 14:00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可再生能源行业的“IPO禁令”在市场喧嚣一天之后,证监会终于按捺不住给出了澄清表态。昨天,这场由外媒引发的舆论风波以“报道不实”的官方定性草草收场。但与此同时,关于“限速”多晶硅产能政策面上的报道仍此起彼伏。

  有报道称,商务部将在限制多晶硅产品出口及加工贸易方面开出“猛药”。工信部则表示,胎动已久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上半年有望正式落地。不过,即使早被打上了“过剩”的记号,多晶硅产业“被过剩”的论调却不绝于耳。

  充满争议的“过剩论”

  首次出现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官方结论是在2009年8月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常务会议上提到 “有重复建设倾向”。同年9月,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 《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时再度提及上述论调,称“产能已明显过剩”。

  但蹊跷的是,这一官方结论并未获得业内一致认同。 “从未来发展看,多晶硅不一定真的过剩,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太阳能发电价格机制,国内市场没有启动,太阳能电池应用的前景并不清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告诉记者,产能过剩的提法很大程度来自金融危机时期的信心滑坡,“毕竟当前95%的太阳能电池销往海外。 ”

  而科技部下属战略研究院的调研显示,虽然多晶硅产能扩张很快,但由于建设周期及市场波动原因,一直供不应求,巨大的缺口还需要依靠进口来填补。来自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数据表明,2009年国内多晶硅的实际产量只有14000吨,和进口量持平。

  另一个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去年仍有多家公司、上百亿资金大肆涌入多晶硅行业,各利益体之间的暗战丝毫没有偃旗息鼓的迹象。中小板上市公司盾安环境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工业园区投资18.82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棱光实业则加快剥离旗下创意产业管理公司资产、重回多晶硅产业;中投公司去年也宣布,以55亿港元认购保利协鑫逾31亿股新股,而后者正是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母公司。

  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光伏分会主任赵玉文认为,有些既得利益者担心后来者资金跟上、抢分市场蛋糕,所以市场上一直有爆炒“过剩论”的声音。

  长期价格回归

  “即便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对于新兴行业的理解也不应等同于一些成熟行业,对它们的‘过剩’应当持一种宽容态度,”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石化化工处处长蒋健则认为,新兴产业的产能增长,换一个视角看意味着资本的关注和进入,这正说明行业的发展存在突破和升级的可能。

  券商预计显示,2010年大陆的多晶硅产量可达45000吨,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共需多晶硅44960吨,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而2011年国内电池产量将增长40%,达到7168MW,按7.5g/w计算,需多晶硅53760吨,假设半导体需多晶硅增长25%达到5000吨,国内多晶硅需求总量为58760吨,国内产量预计将达到80000万吨,出现供过于求的压力。

  而多晶硅价格难现2008年的疯狂、逐步回归价值也是业内共识。据悉,目前国内含税价在41万-42万元/吨,预计随着光伏电池需求的放缓,硅料的需求紧迫性下降,下半年硅料价格压力较大。上述券商报告还认为,随着多晶硅生产技术的突破,国内硅料成本还会下降;由于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以及硅料切割技术的进步,单位电池用硅量还将减少,长期价格都将回归价值。(劳佳迪)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