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驱动力减缓 慢涨急跌是现阶段行情主基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流动性驱动力减缓 慢涨急跌是现阶段行情主基调
2009年05月20日 10: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尽管A股行情一直在“遮遮掩掩”地摸新高,但仍掩盖不了最近两周行情无趋势运行的整体局势。决定后期行情演变趋势的,一是流动性;二是蓝筹股。

  流动性驱动力在减缓

  行情涨跌的公式=业绩变化*估值标准变化,同一家公司基本面不变,业绩预期不变,估值标准是15倍还是30倍市盈率之间有100%的波动幅度。到目前为止,上证综指最大涨幅是60%,个股翻番比比皆是,而去年四季度与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的贡献度是-36%(去年四季度24%,今年一季度-12%),很直观地显示出,期间行情完全是由流动性催动市场估值变化而上涨的。因此,市场供需关系变化是决定后期行情演变趋向的核心因素。多个现象显示,虽然行情流动性驱动的强势惯性仍在,但随着市场估值水平的提升,外围资金的流入在趋缓,市场供需关系也正在发生悄然变化:(1)一季度逐月发生的巨额票据融资周期大多为4-6个月,这意味着从5月份开始这部分票据融资将进入回流期;(2)尽管IPO重启尚无音讯,但上市公司再融资案正在陆续推出;(3)那些“讲故事、炒题材”公司在实现股价翻几番后,“大小非”减持的力度在显著增强;(4)市场分歧在空前激化,意味着之前获利颇丰的回吐压力在不断增大。

  市场原则告诉我们,供需关系中的单极“需”是不可能持续的。目前市场供需关系的悄然变化告诉我们,市场流动性的单极“需”正在向供需平衡方向演变,即行情正在从流动性膨胀阶段开始向寻找平衡阶段演变。相应的,上行空间有限但又相对强势的无趋势行情仍会维持一段时间,直到改变市场供需关系的标志性事件出现。

  蓝筹股需要业绩助涨

  在行情相对强势的无趋势运行中,人们普遍把行情再上台阶的希望寄托在蓝筹股上。从市场层面上,大多数投资者希望蓝筹股能稳主大盘,使“蓝筹股搭台,题材股唱戏”的盈利模式能够得到延续,以便能“贪得无厌”地实现行情收益更大化;从管理层角度上,也希望行情的重心转向蓝筹股,一来可以让行情涨得“名正言顺”,二来可以进一步提升投资者的信心,三来可以做实与做高IPO重启所需要的市场基础;从基金等主流机构层面上,蓝筹股本来就是防御性策略下“看家品种”,蓝筹股若有出色表现将能助其恢复“主流机构”之市场本色。显然,蓝筹股行情有着“众星捧月”般的市场条件,在5月上旬以金融、地产、钢铁、汽车“四大金刚”为代表也确实有所表现,但整体来看目前的蓝筹股行情仍显得比较凝重。这里的问题在于,相对于可以“说故事”、炒题材的小市值股,蓝筹股的主要催化剂是实打实的业绩增长。上市公司80%的利润来之于蓝筹公司,尽管目前“复苏”的经济背景已形成,但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复苏的程度还赶不上行情的进度。因此,现阶段的蓝筹股行情还只是估值相对低、题材股出现结构性泡沫导致市场规模性资金开始注重御性而流入的补涨性质,还不能确定为蓝筹股春天已来临。整体来看,5月份上旬的蓝筹股骚动可视为经济复苏周期中的一次热身性骚动,行情是否具有真正爆发力,还要看下半年复苏的“成绩单”。现阶段,“蓝筹股搭台,题材股唱戏”格局仍将维持。

  避免“急跌” 享受“慢涨”

  目前,市场高度分歧,行情迟缓表现的另一个原因是,2600-2700点区域是市场原先的年度预期。尽管现在市场的政策背景、复苏进程、流动性等因素均已超预期,但当行情实现原先预期的时候,总会形成“一看、二慢、三通过”的迟缓表现,以及出现高频度的行情震荡。“慢涨急跌”是流动性驱动行情的固有特点,因此,在实际操作上只要能避免掉“急跌”,则能享受“慢涨”的成果成为市场赢家;规避不了“急跌”很可能成为行情的输家。而避免“急跌”,享受“慢涨”仍是投资者目前面临的首要课题。

  从投资机会来说,现阶段市场流动性高度丰裕的一个主要背景是通胀预期下“物化资产”的需求,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复苏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因素。因此,具备双重资产属性、受益于通胀的行业与公司往往更能受到“物化资产”资金的青睐,如资源类、房地产、金融业等。其中,房地产业的复苏对建筑、原材料、家电等行业又具有明显的提振作用。(阿 琪)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