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集体减持美国国债 财政部专家称意在套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多国集体减持美国国债 财政部专家称意在套现
2009年06月17日 09:54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自从美国打开印钞机大量印制美元以来,国际市场关于通胀和美元贬值的预期,就令美元资产一夜间成了烫手山芋。是否该减少美元资产配置,一时间成了各国广泛探讨的问题,而美国政要也从此多了一项四方游走、推销国债的任务。然而推销的效果并不明显,最新数据显示,包括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在4月份减持了美国国债。一场对于美元和美元资产的价值判断与博弈正愈演愈烈。

  -事件

  中国减持44亿

  美国当地时间6月15日,美国财政部对外发布“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截至4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额为7635亿美元,较前月小幅减持了44亿美元。公开资料显示,3月末这一数字为7679亿美元。

  这是去年2月份以来,中国首度减持美国国债。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中国的月度增持额分别为659亿美元、291亿美元、142亿美元、122亿美元、46亿美元和237亿美元。

  尽管出现了小幅减持,但中国目前仍是美国国债的第一大持有国,仍比排在第二位的日本多出776亿美元。事实上,自去年9月以来,中国就一直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

  多国集体减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减持美国国债的行为上,中国并不是孤行者。事实上,几大美国国债的主要持有国均在4月份选择了不同程度的减持。

  在一份美国国债各主要持有者的统计报表中,排在前8位的持有者中,只有英国继续增持246亿美元其余7个国家和地区总体均在减持。

  -探因

  美元贬值预期是主因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结合美国定量宽松的财政政策,以及前期美元汇率的走势,对于美元的贬值预期应该是各国减持美国国债的最主要原因。公开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来,美元指数曾一度暴跌超过10%,投资者对美元和美元资产的信心因此受到严重冲击。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认为,中国减持美国国债一方面是出于对美元的贬值预期,另外也是出于对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的目标。他同时指出,减持美国国债有利于增加我国外汇储备真实收益的安全性。

  财政部专家称意在套现

  对于此次减持,财政部财科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说:“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减持美国国债,意在套现。”

  此前国际金融界有舆论认为“金砖四国”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行的首批债券的大买家——中国已经表示,将购买500亿美元的IMF债券,俄罗斯和巴西分别准备购买100亿美元的债券。

  国内部分学者则乐于将此次减持视为应对美元走低压力,借IMF即将发债而作出的一次主动调整。

  -辨析

  不一定就是官方行为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表示,美国财政部发布的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的数据不仅包括官方外汇储备中的美国国债,也包括了金融机构购买的美国国债。

  因此,44亿美元的减持不能视为就是官方的减持,也可能是金融机构在进行相应的资产调整。截至目前,中国央行并未公布截至4月末的外汇储备数额。

  -预测

  减持并不代表一种趋势

  “目前我国仍是除美国之外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减持区区4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不会影响未来我国进一步增持美国国债的趋势。”财政部财科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说,“持有一定数额的美国国债于我有利。”

  路透社分析师毕晓雯认为,此次减持仅为减持短期国债,或部分美国国债自然到期使然,“并非大幅、主动性减仓,对美元及美国国债市场的影响有限。”

  中国不可能大规模抛售

  对于市场关于中国开始走向减持美国国债道路的担心,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认为不可能发生中国大规模抛售美国国债的情况,“因为天下没有人接盘。这么大的盘,谁去买?

  这里有个价格问题。”

  杨健表示:我更多地将这次减持看做是一个信号。中国小幅减持给国际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不要去赌中国单向的增持或减持,以及人民币单向的升值或贬值。

  尴尬之处是选择不多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目前各国遇到的尴尬之处在于,除了美国国债,是否还会有更好的投资机会。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金融专家谭雅玲强调,“现在全球都在讨论、质疑美元和美元资产的价值,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种资产在市场中的表现,来选择适合我国的外汇投资组合。但综合目前情况来看,美国国债仍然是一种较好的投资渠道。”(记者马岚 高晨)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