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测评受热捧 大学生期盼找准就业突破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职业测评受热捧 大学生期盼找准就业突破口
2009年09月17日 11:29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进入九月份以来,为了帮助高校毕业生发掘潜在竞争优势,找准就业突破口,贵州省人才市场推出了高校毕业生免费测评服务,而服务推出后,立即受到了高校毕业生热捧。而在他们热捧免费测评的背后,人们不无忧虑地看到的是,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热捧免费测评

  免费测评第一次测试就突破了近100名

  9月7日,贵州大学的大四学生小严同几位同学一起来到人才市场,他们是前来参加职业潜能测评的第一批学生。在贵州省人才大市场测试机房内,几十名大学生表情严肃地盯电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小严告诉记者,他们得知有免费职业测评后就连忙打电话过来咨询。“当得知能测评时,开心死了。”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同班同学,很快就聚拢了20多名与他“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参加测试。

  “你在集体讨论中更喜欢发言还是倾听?”“在未知或困难的情况下,你是否相信自己能成功完成工作?”花了30分钟时间,贵阳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小黄在做完测评后觉得“底气”足了很多。去企业从事具体技术工作,还是去科研单位搞科技开发?做完“职业倾向测试”的题后,他发现自己比较胜任工厂企业的具体工作。有了这样的参考,他对自己的估价更为明晰:应该先从基层做起。并且他对记者表示,回去后将把自己的测评结果与同学分享,并建议他们也做一些正规的职业测评。

  熙熙攘攘的第一批学生散去后,贵州省人才市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参加第一次测试的不但有毕业生,还包括了不少非毕业生,还有数名研究生,而第二批测试名单也已报满。

  “我对未来还没考虑太多”

  “能在毕业前找到一份工作我就很满足了。至于将来的发展,还没有考虑太多。”9月7日,记者在贵州人才市场的招聘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位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多数人显得比较迷茫,虽然读了十几年书,但真正了解自己职业潜能、倾向的人还是少数。  

  贵州省人才大市场人才开发部副部长王伟权告诉记者,在高校进行就业指导知识传授时,他感觉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晰。“每当我一下课,就会有很多学生围着我追问就业规划方面的问题。”

  他还告诉记者,由于很多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模糊,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即便是找到了一份工作也做得不长久,工作满意度极低,频繁跳槽换工作。甚至有为数不少的人,对于尚未掌握的专业知识也不虚心请教,严重缺乏核心竞争能力,更谈不上对自己未来3-5年的职业发展做出任何的规划,放任自流。

  “我经常能在人才市场看见些‘熟面孔’,他们有很高的学历,素质也不差,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而在分析原因时,他认为,“现在大学生一般经历了高中时代的强化学习,很多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都比较放松,尽情地享受大学生活,而到了大三、大四面对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才开始考虑职业规划。”

  他表示,当下大学生之所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金融危机导致的企业招聘需求下降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以及其与企业的价值观不匹配。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

  记者在贵州某高校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

  一位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告诉记者,目前不少学校的职业指导老师没有正规的培训渠道,他们的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也没有规范的标准,一些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发挥。而一些学校的职业指导教材基本上是由基层人员编写,教材的时代性、前瞻性等方面有所欠缺。并且就业指导课经常被其他科目挤占,每年只有6月份学生要毕业的时候才会受到青睐。

  对此,许多教育界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大学里的就业指导中心,不少刚刚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学生处的功能,大多数还停留在组织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及开设讲座这一层次,缺少对学生个案的指导、就业心理辅导以及市场化的操作。要想改变学生就业指导困境,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就业指导机制,实行科学、规范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生就业指导,让大学、企业和社会都成为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本报记者 赵福中 通讯员 李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