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家:目前尚没有迹象表明政策会立即紧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外资银行家:目前尚没有迹象表明政策会立即紧缩
2009年10月23日 09:59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增长获得更多动能 关注转向通胀预期

   一如市场预期,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系列经济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经济呈现加速增长,全面复苏局面已经出现。由于经济复苏获得更多动能,各方对经济增长的担忧正迅速转变为对政策紧缩的关注。记者注意到,在此前一天召开的国务院会议上,“通胀预期”已经首次进入官方的政策目标。尽管如此,22日与记者连线的多家外资银行专家认为,目前尚没有迹象表明政策会立即紧缩。

  经济增长来源增多 年底CPI将转为正值

  摩根大通中国经济研究部经济学家吴向红表示,经济复苏已获得了更广泛的基础。很显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已经逐渐从公共投资转向了消费、私人投资,以及近几个月出口的触底和稳定恢复。

  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从二季度的7.9%加速至8.9%;1月至9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大幅扩张,同比增长33%,私人投资增速特别是房地产投资明显加快,前三个季度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7.7%;三季度零售销售同比稳定增长23.5%,消费者支出普遍增加;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幅从8月份的同比12.3%跃升至13.9%。在外贸方面,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出口继续获得连续改善。与此同时,9月份通缩继续趋缓: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增幅从8月份的同比-1.2%收窄至-0.8%,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增幅也从-7.9%收窄至-7.0%。

  展望未来,吴向红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将继续稳定增长。基于三季度的GDP报告,摩根大通已经将今年全年的GDP增长预测值从此前的8.4%上调至8.6%,并维持对2010年9.5%的预测值不变。巴克莱资本中国经济研究部2009年的增长预测则从8.3%上调至8.6%,并维持对2010年9.6%的增长预期。

  如果增长来源增多的主基调继续下去,吴向红预计今后关键的增长动力将包括以下几个。首先是出口的稳定复苏。鉴于摩根大通的全球研究团队预计进入2010年全球经济将出现持续和同步的扩张,她认为自去年晚些时候以来一直严重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净外贸很可能会恢复对GDP增长的贡献。其次,紧随着进一步财政刺激和私人房地产投资以及其他领域私人投资的显著恢复,私人消费增长有望明显加速,同时劳动力市场将获得改善、家庭收入有所增加。她相信,如果外需或私人活动令人失望,中央政府拥有充足的回旋余地来平滑增长。

  在通胀方面,几位专家预计,在基数效应减退、资源价格改革继续进行、食品价格上扬的推动下,今年年底CPI同比增幅将转为正值。考虑到很多工业领域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将控制良好。摩根大通预计今明年CPI平均同比增幅分别为-0.6%和3.0%,巴克莱资本则预计CPI将在2010年年底前升至接近4%的水平。

  政策重心有所转移 短期不会实施紧缩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复苏获得更多动能的背景下,与过去12个月来政府一直把经济增长和就业作为最重要的目标相比,现在的政策重心已经有所变化。国务院10月21日表示,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尽管如此,外资银行的专家认为没有迹象表明政策会立即紧缩。

  “请注意,其中用到了‘通胀预期’而非‘通胀’,说明政府并不认为通胀是2010年的主要风险。实际上,国务院重申了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与过去相同的措辞。”

  花旗经济学家彭程表示,国务院并未直接对通胀发出警告,这为逐渐采取紧缩措施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彭程重申其对货币政策的预期,认为货币政策在今年年底之前将转向中性,目前的公开市场操作可能会继续。吴向红表示,由于政府仍保持对增长的偏向,预计未来几个月央行将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同时,央行还可能继续依赖公开市场操作以管理流动性,并在四季度CPI增长数据转为正值、贸易顺差扩大时加强对冲。另外,为了抑制通胀预期并防止潜在的资产泡沫,政府在必要时还将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以及行业的特殊措施。(记者 袁蓉君)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