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求职者遭"求职陷阱" 仅三成受骗者法律维权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近半求职者遭"求职陷阱" 仅三成受骗者法律维权
2010年03月15日 10:15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自2009年下半年整体回暖之后,又将迎来“金三银四”的招聘求职高峰。然而,近年来“求职陷阱”层出不穷,花样年年翻新,已经成为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一大职场隐忧。近日,一项关于“求职陷阱”的特别调查显示,近半数求职者曾在上海遭遇过“求职陷阱”,而现场招聘会则成为“骗子”最常出没的场所。

  近七成受调者计划春季求职

  这项由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和智联招聘网联合进行调查显示,有68%的受调查者计划在传统的“金三银四”寻找工作机会。其中,应届毕业生和拥有1-3年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占到了求职者总数的7成。也有16%拥有5-8年工作经验的职场资深人士计划在这个春天换个“新东家”,寻求更大的职业发展平台。

  职场专家认为,应届毕业生和职场新人仍是2010年春季求职的主力军。2010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16.8万人,比2009年增加1万人。尽管才市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整体回暖,但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仍较为严峻。另一方面,许多“求职陷阱”专门瞄准经验不足的职场新人,教育和指导求职者防范“求职陷阱”非常紧迫和必要。

  半数求职者遭遇过“求职陷阱”

  调查显示,近5成的求职者在上海求职的过程中,曾遭遇过“求职陷阱”。具体到遭遇陷阱的场所,现场招聘会的比例最高,占到3成以上。排在第二位的是职业介绍所,比例高达3成。而通过不正规的招聘网站求职进而遭遇陷阱的比例也不低,达到了二成。值得关注的是,还有近一成的网友,曾接到过陌生电话通知,在约定的面试地点不幸“中招”。

  近6成的调查者将遭遇“求职陷阱”的原因归结为缺乏求职经验,也有3成的调查者承认,才市供不应求,在求职的时候心态过于急躁,导致自己陷入“求职陷阱”中。职业顾问认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众多,职业素质良莠不齐,不合规范的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计划求职伊始,求职者就应该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另外,大学生求职要尽可能参加校内的专场招聘会和校外的知名场馆的招聘会,这些招聘会上单位的合法资格都经过严格审查,相对安全。

  仅三成求职受骗者法律维权

  在面试中胜出,信心满满开始新工作之后,也并非就高枕无忧了。调查显示,近3成的求职陷阱是“未开工先要交钱”,而近4成的“求职陷阱”就发生在企业内部。其中“企业支付劳动报酬与招聘信息不符”和“实际工作岗位与合同不符”的情况则分别占到了“求职陷阱”类型的26%和13%。更有4%的企业用“延长试用期”的方式为职场新人设置了“职场陷阱”。

  在遭遇求职陷阱之后,只有30%的求职者曾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其余的求职者则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弃了维权。

  专家表示,国家有明文规定:用人单位招聘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求职者收取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求职者遇到需要交费的用工单位,一定要提高警惕。一位职场专家建议求职者,在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要仔细看清合同条款,遇到含混不清的内容,或者需要注明却没有提及的内容,一定要勇敢地指出,而对于使用期限,务必要求用工单位在合同中明确注明,此外,求职者要注意保留劳动合同等书面证据,便于在维权的时候掌握主动.(张春雷)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