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高铁游急速升温 “同城效应”催热豫陕互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五一高铁游急速升温 “同城效应”催热豫陕互游
2010年05月04日 04:02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去年,随着几条高铁的陆续开通,“高铁游”开始进入游客视野,并“走红”旅游市场。今年,随着更多高铁线路的开通,“高铁游”人气更加火爆。“五一”小黄金周这样的三天短假期,选择乘坐高铁出行,成为很多家庭的首选。

  武广高铁沿线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长廊

  去年12月底,武广高铁开通,早7点到晚8点,平均半个小时一趟对开,基本实现高铁公交化。由此,广州—长沙—武汉基本形成4小时高铁旅游热线。  

  5月1日12时许,来自广州的“广之旅”旅行团200多名游客乘坐高铁来到武汉,午餐品尝了莲藕煨汤、红烧武昌鱼等湖北“土菜”。接下来,又游览了黄鹤楼等景点。2日下午5点多启程返回广州,行程紧凑。据了解,武汉两日游在广东报价一般为每人1700元左右,游客普遍感觉值得一“睇(看)”。

  另一边,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5月1日也热闹非凡,景区下辖的香江野生动物园、欢乐世界等拳头景点迎来了“湖南千人团”。一名湖南游客表示,早就想来广州长隆主题公园玩,现在从长沙到广州就2个小时,而且走出火车站10分钟车程就到公园,太方便了。

  记者在广州很多景点发现,来自湖北、湖南两地的游客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广东北上湖南、湖北短途旅客也激增,仅广之旅一家旅行社统计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广州报名“高铁游”前往湖北、湖南的游客超过2500人,而去年同期“两湖”地区旅游线路报名人数仅为100多人,今年北上湖南、湖北的游客是去年的20倍,整个武广高铁沿线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长廊。

  据统计,5月1日武汉各景点共接待约45万省内外游客。当天,黄鹤楼景区接待游客1.7万人次,高于去年同期;东湖磨山景区迎来2.5万名游客,比去年同期增加三成。湖北省假日办称,来武汉的外地游客中,广东“高铁游客”仍是主力。

  湖北新亚旅行社一位负责人说:今年3月出现首波来自广东的高铁赏樱团,今年“五一”第二波高铁团涌入武汉。“我们有点措手不及,过去主要是组团外出,今年面向广东高铁客人的服务多了,人手紧张。”

  广铁集团表示,为应对“五一”假期汹涌而来的旅客压力,武广高铁每天开行33对列车,并采取增加重联列车数量的方式扩大运力,尽可能满足旅客要求。铁路部门统计,从4月30日到5月3日,广铁集团管内武广高铁共运输旅客26.8万人。5月1日当天,武广高铁发送旅客达到8.2万人次,已经超过春运最高峰日的旅客发送量。

  据了解,今年3月底武汉、广州两地旅游部门已签订了高铁旅游联盟倡议书,将在市场信息、旅游资源、政策等方面展开合作,为2014年全国性高铁旅游时代的全面到来做准备。

  郑西高铁“同城效应”催热豫陕互游

  正式运营近3个月的郑西高铁,在“五一”期间,也充分发挥其快捷作用,给运送游客提供了极大方便。据初步统计,河南方向到西安旅游的游客数量较去年增加两成以上。

  为了更好地推介高铁旅游,“五一”前夕,西安铁路局与陕西省、西安市旅游、文化等职能部门配合,组织风景区、旅行社、文化机构等到河南省推介宣传陕西旅游,组织两省旅游客流的双向互动,并协调相关景区单位对持当日高铁车票的游客实行景区门票减免政策。

  同时,西安铁路局370个售票窗口全部发售高铁客票。在该局担当的所有终到和通过西安的列车上,对郑西高铁进行宣传;西安车站在六站台设置售票口,向接续乘坐郑西高铁的旅客直接发售动车组车票,真正实现高铁换乘的零距离对接。

  在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董事长陈建林更是对郑西高铁赞叹不已。“郑西高铁的开通让“五一”期间游客每天都在1万人以上,与去年同比增长30%,创下了开业4年来的最好业绩。”

  今年正值连霍高速公路陕西段大修,连霍高速(临潼—潼关段)公路关闭,通过高速公路来景区旅游的人数迅速下降,一度让陈建林十分焦急。然而,几乎与连霍高速平行的郑西高铁让他看到了希望,现在每天从郑西高铁洛阳龙门站来的乘客源源不断。

  同样高兴的还有三门峡市政府旅游局局长王清华,郑西高铁在三门峡境内设立了三个站,让三门峡成为郑州和西安之间的“中枢”。王清华告诉记者:5月1日至3日,全市共接待游客32.97万人次,旅游收入6826.05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1%和12.7%。这是三门峡旅游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河南省旅游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假日三天全省共接待游客153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实现旅游总收入5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洛阳与西安启动“同城旅游”,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0%以上。(杜峻晓 张志峰 曲昌荣 李 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