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调整年”低收入者盼“体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最低工资调整年”低收入者盼“体面”
2010年05月04日 14:4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继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等省市宣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表示,今年还将有20个省份计划调整最低工资标准。2010年无疑是一个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年。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低收入群体是一个重大利好,他们期盼调整政策能真正实行,在“最低工资调整年”过得更“体面”,更有滋味。

  最低工资标准纷纷上调

  今年1月22日,江苏率先宣布,自2月1日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地区从850元调整到960元,涨幅约为13%。之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

  据了解,我国《最低工资规定》提出,最低工资标准两年至少要调整一次。2007年最低工资全国大范围调整以后,由于金融危机,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以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随着经济的回升,2010年大范围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已是必然。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副处长解立峰说,除了经济的回升,物价的上涨也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2009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比2007年增长超过5%。

  叶三林是一名下岗工人,在济南一家公司做后勤打杂。他说,如果工资能由760元涨到920元,可以让他的日子宽裕不少,以后买肉、买水果也就不那么心疼了。

  经济发展成果理当共享

  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那些工资徘徊在最低工资水平线上的低收入者,应当共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经济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的价格由市场机制决定才最有效率。如果人力资源被人为定价过高,只会使劳动者因无法达到高工资岗位的要求而失业,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但解立峰分析认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不是全社会工资水平整体的提高,针对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低收入群体。这部分人由于技能不足或是身体条件原因,在市场上的谈判处于明显的劣势。利用最低工资标准保护这部分群体的利益,牺牲一点市场“效率”换来社会的“公平”是值得的。

  记者采访了解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对企业的成本影响有限。山东临沭北大荒柳编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宗武说,公司员工虽然很多是农村的妇女和老人,但今年职工的月工资已由去年的1200元涨到了1300元,比最低工资标准高得多。

  数据显示,虽然近年来最低工资水平多次提高,但其增长速度明显小于平均工资水平,低收入群体与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仍未缩小。1996年至2006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3.5%,而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年均只有9.9%(均未考虑价格因素)。这种增长速度的差距,使最低工资和全国职工月均工资的比例已由1996年的41%下降到2006年的30%。而国际上最低工资与职工工资的比例一般在40%至60%之间。

  期盼政策落实实现多方共赢

  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让低收入群体看到收入增加的希望,但他们对政策能否真正落实有一些担忧。

  据了解,目前一些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现象。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2009年山东省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78%,许多小企业用工时只实行口头合同。另外,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延长工时、减少福利、不交保险等方式改变实际用工价格。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示,今年将重点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以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各项权益。

  业内专家认为,如果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能得到有效执行,不仅可直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还有助于收入分配改革与经济结构转型。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的分析,我国1990年劳动者工资占GDP比重是53.4%,现在已经下降到37.8%。而美国、加拿大都是50%以上。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可有效增加消费,改变重投资轻消费的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低收入群体工资水平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招工难”和工资水平有明显联系,山东沿海各市月平均工资在1500元以下的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而2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基本没有问题。

  一些专家还认为,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可倒逼一些企业改变以往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盈利的粗犷经营模式,使企业更注重科技投入与精细化管理,从而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从长远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记者袁军宝)新华社济南5月3日专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