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预计二季度CPI继续上涨 上半年将达2.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发改委预计二季度CPI继续上涨 上半年将达2.5%
2010年05月18日 1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8%。 中新社发 吕建设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5月18日电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预计二季度居民价格总水平仍将保持小幅上升的态势,后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可能在3%左右,上半年平均涨幅将在2.5%左右。

  在对二季度价格走势预测时,发改委文章表示,二季度,伴随着天气好转、供应增长,鲜菜、鲜果等农产品价格将有所回落。进入五月份以来,由于天气好转,北京、沈阳、兰州、重庆、武汉、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蔬菜价格已开始大幅回落。5月9日,北京市25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5月初下降了21%;江苏省14种蔬菜平均销售价下降了6%。另外,国家加大对西南干旱地区和玉树灾区储备粮的投放力度;加快储备粮的拍卖频次,这些都有利于稳定市场粮价。预计二季度新涨价因素将减少,但由于去年同期CPI为负、12月CPI涨幅较高(1.9%),所以翘尾因素还将继续增加,预计二季度居民价格总水平仍将保持小幅上升的态势,后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可能在3%左右,上半年平均涨幅将在2.5%左右。

  4月份价格运行方面,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升0.2%,同比上升2.8%;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升6.8%和12%。1—4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升2.4%、5.6%和10.4%。

  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2.8%。其中翘尾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3个百分点,二者涨幅均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在新涨价的1.3个百分点中,粮食、鲜菜、鲜果涨价合计影响1.1个百分点,占总新涨价因素的84.6%。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仍是推升CPI的主要因素。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五升两降一平,与上月相同。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上升0.2%。主要受部分农副产品、旅游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影响。其中,粮食、鲜菜、鲜果、旅游、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1.8%、0.3%、3.7%、3.1%和0.9%,合计约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3个百分点。

  发改委文章称,4月份具体品种价格变动呈现如下特点:

  (一)部分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较多

  4月份,稻谷、玉米、小麦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环比上涨1.4%,36个大中城市早籼米、晚籼米、粳米、富强粉、标准粉平均零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2%、2.4%、3.5%、0.7%、0.8%。粮价持续小幅上涨既受政府提高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控的影响,也受去年东北地区受灾粳稻减产等因素的影响。受持续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蔬菜、鲜果价格水平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据对36个大中城市的监测,油菜、黄瓜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9%和17.8%。

  (二)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前涨后跌

  4月初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全月平均,四种钢材综合平均价格、印度产含量63.5%铁矿石青岛港现货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交易中心电解铜价格、秦皇岛港动力煤市场交易价格分别上涨9.1%、19.6%、2.3%和6.6%。受主要生产资料涨价和翘尾等因素影响,国内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升3.2%,同比上升19.3%;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升6.8%和12%(翘尾影响分别为4和8.2个百分点),涨幅较上月扩大0.9和0.5个百分点。

  受国内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以及国际市场价格震荡等因素影响,4月中旬后钢材价格止涨回稳,有色金属价格明显回落。5月初,四种钢材综合平均价、电解铜、电解铝价格分别比4月中旬下跌1.5%、11.5%和6.4%。

  (三)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

  受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恶化、美国政府调查高盛等欺诈案以及纽约股市异常大落大起等影响,4月份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经历了前涨后跌、大幅震荡的过程。4月中旬WTI原油期货、伦敦金属交易所电解铜、电解铝价格在分别达到86元/桶和7917美元/吨、2440美元/吨的近年高点后快速下跌,与4月中旬相比,5月初跌幅分别达到12.6%、12.7%和16.3%。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