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利空假期骤袭 沪指2800点或面临考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紧缩利空假期骤袭 沪指2800点或面临考验
2010年05月04日 11:02 来源:西安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央行再度提高准备金率!”——真像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对于亿万股民来说,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委实有些郁闷:节前股市暴跌不止,投资者市值大幅缩水,与此同时,各大机构纷纷上演“罗拉快跑”,从市场中夺路狂奔而出,仅最近两周两市便净流出达561.8亿元。

  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央行又在假期第二天骤然浇下了这瓢“紧缩性”冰水,几乎立即便将大家对节后行情的希冀幻化为虚空,更或许还预兆着新一轮暴跌的到来。

  千般纠结中,大家应在眼前关头保持冷静,多加考量如何能抓住颓势中或有的宝贵赢利点。

  预判

  全面挤泡阶段或将到来

  “牛市中无阻力、熊市中无支撑”——知名市场分析人士小牛认为,此次准备金率上调后,股市出现暴跌的可能性很大,甚至还会进一步拉低五月市场表现。

  “上调准备金率对银行股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利空;对于地产股也是一场风暴,因为银行可贷资金少了,对地产的信贷无疑也会进一步减少。”

  他指出,4月中旬以来的调整行情中,银行股地产股都是领跌板块,也是做空的主要力量。虽然从估值来说银行板块已基本接近了历史低点。不过,在政策紧缩的预期下,没有最低只有更低,银行地产股的调整很可能还将继续。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4月的最后几个交易日,前期强势股已现狂暴的补跌潮,“5月将是它们继续还债的时候,特别是中小板和创业板,全面挤泡的时刻可能要来了。”

  银行股地产股在5月初可能出现的新一轮杀跌,无疑将进一步拉低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从而打开了中小盘股调整的空间,这也将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观点

  人民币升值预期利好债市

  伴随着央行再一次提高准备金率的消息,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再度增强。向前追溯,从2008年7月以后,人民币就暂停了升值步伐,历经了21个月的休整之后,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中国经济数据继续表现强劲,尤其是PPI迅速上涨,使得“升值”声音愈发响亮,而这极可能会给债市带来一波利好行情。

  “虽然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但从长期来说,人民币升值,使得资源从出口竞争力弱的企业向竞争力更强的企业转移,从出口企业向内需企业转移,使得国内三驾马车更加均衡。”正在募集的鹏华信用增利债券基金分析师表示,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使得发达国家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高涨。同时人民币升值使得消费者购买力增加,在促进消费的同时,也可以削弱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

  该分析师指出,二季度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升值时间窗口。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上曾表示,人民币汇率不变措施未来“迟早会退出”。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中国经济数据继续表现强劲,二次探底的风险已经很小。同时,通胀数据未来将有继续上行之势,尤其是PPI的迅速上涨对CPI的拉动作用未来将逐步体现。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人民币重启升值,有利于缓和外贸压力和控制国内通胀。

  变通

  “潜伏”货币基金应对弱市

  记者查阅中国债券信息网获悉,目前不少基金公司旗下货币基金的一周净申购量在亿元左右。来自基金持债总量的数据也印证了货币基金大额净申购——近期基金持债量大举增加437.14亿元。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基金持债增量主要来自于货币基金规模的增加。其原因在于,今年股市持续震荡,偏股型基金收益不佳,投资者纷纷“潜伏“货币基金应对弱市。

  “货币市场基金实际上构建了一条从储蓄存款到货币市场基金,再到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的通路。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能够提供低风险、稳定收益的市场工具主要是货币市场工具。然而,在目前制度环境下,中小投资者进入短期金融市场还是存在一定障碍,只能通过购买货币基金,汇聚小额投资,借助基金管理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进入货币市场。”东吴基金理财专家指出,货币基金最大的优点就是流动性极佳,普通投资者可以将货币基金的投资作为暂时流动性储备来对待与使用,也将其作为投资股票与中长期债券中的一个低风险避风港。同时,货币基金还具有低成本的特点,一般免收申购与赎回费,管理费率也比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要低。此外,从操作上来讲,投资货币基金最容易操作,也最为灵活,是所有共同基金中最稳健和最基本的投资工具。

  因此,从眼下的趋紧政策走向来看,货币基金一方面可为投资者在震荡市场提供临时“避风港”,另一方面也为低风险收益的投资者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投资渠道。 记者 刘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