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PK私募 反弹后会否再探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公募PK私募 反弹后会否再探底?
2010年05月14日 11:0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出于对加息压力和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市场情绪近期再度不安,出现剧烈震荡。对于近期市场的走向,南方日报记者昨日采访多家公募和私募基金人士。其中,公募基金多持中性态度,认为股市二次探底机会很小,预计A股下半年有望迎来大级别反弹。不过私募基金则相对谨慎,认为反弹是减仓机会,真正的底部还没有出现。

  公募基金经济不会破坏性下滑大机会在下半年

  华泰柏瑞投资部总监汪晖向南方日报记者分析,“短期内经济热还将持续,二季度还看不到经济明确趋缓的迹象,从上市公司业绩看,业绩处于快速上升周期,与2006年-2007年牛市期间的情形没有不同,但问题是政策不同,当前流动性是主要问题”。

  “当前公布的4月份数据,能够明确地反映出经济同比增速在走下坡路”,广发基金宏观策略分析师孙健波博士昨日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经济在报复性反弹后开始进入平稳增长期,“这是一个低迷的阶段,但不会发生破坏性的下滑或二次探底。我个人认为大盘2500点上下是劫后狂欢破灭的理性回归,不是二次探底。”他表示。

  中欧基金研究部总监、中欧沪深300指数增强型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林钟斌表示,“从短期来看,震荡调整仍然是市场的主旋律,将更注重行业和个股的挖掘。但从中长周期来看,中国经济此轮从复苏到繁荣周期还没有结束,市场在下半年将有望重回震荡上行。”

  他预计,到今年第三、四季度,经济局部过热领域或将得到抑制,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后,宏观政策将有所放松,经济服务和政策推出的力度均将发生变化,逐渐向有利于市场的方向发展。

  汪晖表示,二季度数量化收缩货币的政策将会持续,如提高准备金率或者加息都是大概率事件。只有在流动性回到正常轨道后,政策才会真正平稳。在这个时期内股市压力大于机会,出现系统性投资机会的可能性很小。

  上投摩根投资副总监、行业轮动基金经理许运凯向南方日报记者透露,“在第一季度,由于政策和诸多不确定性带来了市场震荡,我们操作上采取了低仓位规避震荡的策略。目前基金仍处于建仓期,低仓位带来的灵活度非常明显。”,他表示,市场大跌之后有部分行业的估值已经体现出优势,未来会以医药、商业零售等大消费行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作为主线,适时加快建仓步伐。

  林钟斌也表示,中长期看好TMT、医药、节能减排等板块。同时,如果进出口保持高增长,在房地产市场稳定、调控政策弱化之后,一些周期性行业存在交易性机会。

  私募基金反弹要减仓抄底尚早

  记者昨日从私募排排网获悉,该网最近就股指期货和股市下跌等热点问题,收集了多位顶尖私募人士的意见。

  北京京富融源投资总监李彦炜表示,股指期货放大股市的下跌幅度是很正常的。”操作上,2600点是一个关口,如果2600点跌破,后市不看好,政策不转向,2000点估计也难守,一切都取决于政策面的变化,选股和行业选择都不起作用,如果对政策有信心,可以建仓,如果对政策没有信心,则观望为主。但从这两天交易情况看,护盘的可能性比较大。”

  湖北盈捷投资董事长李少伟也表示,目前参与股指期货的主体投机性居多,套保资金还没有入场,投机性导致股指期货助涨助跌的效应放大。他判断,短期来看,市场向下的空间较小,由于目前市场下跌幅度巨大,技术指标需要得到修正,具有反弹的要求。操作上,反弹减仓。重点关注的是新兴产业、错杀股,提前埋伏节能减排个股。

  深圳金中和投资首席执行官曾军则判断,A股的大幅下跌,主要是受政策和经济预期的影响,紧缩的政策和经济预期转坏的两者叠加造成了股市的暴跌,没有其他的因素影响。“年初以来,国家的政策就是模糊不清的,市场投资者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现在的政策转向和言论导致了恐慌性抛售。因此,这种情况下,对政府以后出台政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策的透明化。A股会延续弱势,但经过暴跌后,会有反弹的要求,从国内外的环境看,目前A股还不能言底,需要谨慎操作。”

  深圳翼虎投资总经理余定恒也认为目前A股的调整还没有结束,大盘还没有站稳,还有下探的空间,目前仓位非常低,主要以控制风险为主。(贾肖明)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