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门"反思:日本大财团铁矿石谈判中怎样布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间谍门"反思:日本大财团铁矿石谈判中怎样布局
2009年07月24日 06:5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对力拓“间谍门”的反思中,有一个现象引发了学者的深思。在年复一年因为价格而进行的博弈中,为什么有的企业无论价格涨跌都能笑到最后?

  “从2002年以来,在与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谈判的时候,为什么总是日本的新日铁(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与淡水河谷率先达成涨价协议?同样作为需求方,新日铁为什么不与中国企业联手争取一个低价格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白益民首先提出了问题。

  今年5月26日,力拓公司发布公告,称与日本新日铁公司已达成新财年铁矿石合同价格降价33%,而中国企业的谈判目标是降价40%。在2005年2月22日,新日铁与巴西淡水河谷单方面率先达成协议,将铁矿石价格涨幅定为71.5%,随后新日铁又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也达成类似协议,之后中国钢企被迫接受这一价格。至2008年2月18日,新日铁又与巴西淡水河谷率先达成了涨价65%的协议,最终再次逼迫中国企业接受了巨大的价格升幅。

  自1993年底进入三井物产(株)北京事务所工作,白益民在三井物产工作12年,其后专注于日本经济模式研究,现为中国社科院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著有畅销书《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

  通过参股在铁矿石上游进行资源布局的正是三井物产。由于相互持股和共同投资,新日铁和三井物产是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日本企业同时拥有巴西淡水河谷和力拓的股份,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比中国钢企要价更高的价格,却可以通过持有的股份对冲这一损失,甚至获取更大的利益。就是说,铁矿石价格上涨,拥有巴西淡水河谷股份的三井物产就多赚一些,然后在铁矿石贸易时让利给新日铁。”白益民说,这正是铁矿石谈判中为什么新日铁总是率先达成涨价协议的原因所在。

  根据1981年确定的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每年第四季度开始,由世界主流铁矿石供应商与其主要客户进行谈判,决定下一财政年度铁矿石价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矿山与钢厂达成买卖合同,谈判即宣告结束,其他各家谈判均要接受。结果不难想见,一旦作为主要谈判参与方之一的新日铁率先接受涨价,中国钢铁业只能被迫接受。

  在三井物产官方网站上,公开介绍如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就积极地参与投资开发铁矿石资源,长期以来稳定地供应铁矿石。2003年收购了世界最大铁矿石生产销售商Vale(旧称淡水河谷)公司的母公司Valepar公司15%的股份,并且还持续地扩大了与力拓公司和必和必拓公司之间共同合作的铁矿石事业。基于三井物产拥有权益比例的铁矿石控股产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开采权益已超过4000万吨。”

  白益民的研究显示,自2001年开始,三井物产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终得入股淡水河谷,并派遣业务主管进入了淡水河谷的行政委员会,最终成为该公司事实上的经营决策者。合作中,三井物产还对淡水河谷给予金融援助,在日常工作中,双方还有着非常密切的人员交流,例如三井物产派人出任淡水河谷的客户经理,双方还建立了情报互换机制。

  三井物产对澳大利亚两家铁矿石供应商的投资则更早,始于1965年。三井物产与新日铁、住友金属工业公司、伊藤忠商事等多家日本企业共同投资了多个铁矿山,分别与力拓和必和必拓合营。

  除三井物产外,日本另外两家财团住友财团和三菱财团,也和力拓、必和必拓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2002年之前,中国国内自产的铁矿石基本可以满足钢铁行业的需求,每年只需从国外进口少量的铁矿石。“那时候卖资源的澳大利亚和巴西得求着中国买,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访华时都带着铁矿石商。”白益民说。情况自2002年以后改变,加入WTO的中国启动马力,开始成为全世界生产制造,对铁矿石的需求大幅飙升。

  白益民认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固然是价格连续5年飙升397.8%的重要原因,但日本大财团对铁矿石国际游戏规则的娴熟操控也在相当大程度上起了助推作用。“如果不理解这种运作,可能视为阴谋,但如果理解了,就是摆在桌面上的‘阳谋’。”他说。当日本财团40年前就开始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时,国人还陶醉在“地大物博”的自我宣传中。“我们不能总是为这种看得见的‘阳谋’交学费,代价太大了”。

  “力拓‘间谍门’值得国人反思,我们能从‘阳谋’中学到什么。”白益民说,“5年里中方为购买铁矿石多支付的7000亿元,并不能全部算在商业间谍和‘内鬼’头上。”(记者 程刚)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